秦始皇觉得咸阳人口太多,先王留下的宫殿太小,于是下令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营建朝宫(朝会宫殿)。先修建前殿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上面可以坐一万人,驰为阁道),从殿下一直通到南山(终南山),将南山峰顶作为宫阙的象征标志(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又修筑复道(空中走廊),从阿房宫渡过渭水,连接到咸阳,用以象征天上从北极星(天极)经阁道星(阁道)横跨银河(汉)抵达营室星座的天象。征调受过宫刑(隐宫)的犯人和苦役犯(徒刑者)七十多万人,一部分去修建阿房宫,一部分去修建骊山陵墓。开采北山的石料做棺椁外椁(石椁),砍伐蜀地、楚地的木材,全都运到关中。关中共计有宫殿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于是在东海边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境内立石,作为秦朝的东大门。为此迁徙三万户人家到骊邑(今陕西临潼),五万户人家到云阳(今陕西淳化),都免除他们十年的赋税徭役(复不事十岁)。
卢生劝导秦始皇说:“这种方术认为:君主需要时常秘密出行(微行)以躲避恶鬼。恶鬼避开,真人(仙人)就会降临。希望皇上居住的宫殿不要让外人知道,这样长生不死之药大概就可以得到了。”秦始皇说:“我仰慕真人。”于是自称“真人”,不再称“朕”。下令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用复道和甬道连接起来,布满帷帐、钟鼓、美女,各自按登记的位置居住,不得移动。皇帝巡行所到之处,如果有人敢泄露他的处所,就判死罪。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宫(今陕西乾县西),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随从的车马很多,流露出不满。宫中侍从中有人告诉了丞相,丞相后来就减少了车骑随从。秦始皇发怒道:“这是宫中的人泄露了我的话!”于是审问当时在场的人,没人承认,就把当时在身旁的人全部抓起来杀了。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了。群臣有事情要皇帝决定的,都到咸阳宫等候。
坑儒事件(公元前212年)?
侯生、卢生逃亡与坑儒:?
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害怕获罪,于是逃走了。秦始皇听说后,勃然大怒:“我对卢生等人,尊重厚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咸阳的儒生们,我派人去查问过,其中有人制造妖言迷惑百姓。”于是命令御史(监察官)全面审问咸阳的儒生。儒生们互相告发牵连,秦始皇亲自判决了四百六十多个触犯禁令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以此)昭告天下,惩戒后人;并再次增派罪犯流放边境。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这些儒生都诵读效法孔子的学说。如今皇上都用重法治他们的罪,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秦始皇大怒,下令扶苏离开咸阳,北上到上郡去给蒙恬的军队担任监军。
秦始皇最后两年与沙丘之变(公元前211年-210年)?
始皇帝三十六年(庚寅年,公元前211年)?
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天降陨石。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死后,国土将分裂)。秦始皇派御史去追查审问刻字之人,无人认罪;于是把陨石坠落处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抓来杀掉,并烧毁了那块陨石。
(同年)将黄河以北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的三万户居民迁移到新开拓的地区;赏赐他们爵位一级。
始皇帝三十七年(辛卯年,公元前210年)?
冬季,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出巡;左丞相李斯随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小儿子胡亥最受宠爱,请求跟随出游;秦始皇答应了。
十一月,巡游队伍到达云梦泽(今湖北一带),在九疑山(今湖南南部)遥祭虞舜。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经过籍柯(今地不详),渡过海渚(长江中的沙洲),经过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到达钱唐(今浙江杭州)。面对波涛汹涌的浙江(钱塘江),于是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一个狭窄的江面渡过。登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祭祀大禹,遥望南海(东中国海),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德。返回途中,经过吴地(今江苏苏州),从江乘(今江苏句容北)渡江。然后沿着海岸北上,到达琅邪、之罘。在海上看见巨大的鱼(鲸),用箭射杀了它。于是沿海岸向西行进,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西南黄河渡口)时,秦始皇病倒了。
秦始皇忌讳说死,群臣没有人敢谈论死后的安排。病情日益加重,秦始皇便命令中车府令兼掌管皇帝符节印玺(行符玺事)的赵高,写诏书赐给长子扶苏:“回来主持丧事,到咸阳会合再安葬。”诏书已经封好,放在赵高处,还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秋季,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逝世。丞相李斯考虑到皇帝死于京城之外,担心皇子们和天下发生变故,于是决定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在能保温通风的辒凉车中,由过去受宠幸的宦官坐在车上陪乘,“处理政务”。车队每到一地,照常进呈膳食,百官奏报事务,宦官就在车中准许或答复大臣所奏之事。只有胡亥、赵高以及五六个亲近的宦官知道秦始皇已死。
沙丘密谋:?
当初,秦始皇非常尊崇信任蒙氏家族。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常在朝中参与决策,被称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将相也不敢与他们争权。赵高,生下来就被阉割(生而隐宫),秦始皇听说他力气大,精通刑狱法令,便提拔他担任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马),派他教导胡亥判案,胡亥很宠信他。赵高曾经犯下大罪,秦始皇派蒙毅审理;蒙毅依法判处赵高死刑。秦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然一向深得胡亥宠信,又怨恨蒙氏兄弟,于是游说胡亥,请求假托秦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赵高说:“此事不跟丞相商议,恐怕不能成功。”于是去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那里。确立谁当太子,只在你我一句话了。这事你看怎么办?”李斯说:“你怎么能说这种亡国的话!这不是臣子应该议论的事!”赵高说:“你的才能、谋略、功劳、人缘(无怨)、以及扶苏对你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如何?”李斯说:“我比不上蒙恬。”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一旦扶苏即位,必然会任用蒙恬为丞相,你最终不可能怀揣通侯(最高爵位)的印信荣归故里就很明显了!胡亥仁慈宽厚(慈仁笃厚),可以立为继承人。希望你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得有道理,便与他合谋,假称接受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写了一份诏书赐给扶苏,列举他未能开疆拓土、建立功勋(辟地立功),反而使士兵伤亡惨重(士卒多耗),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朝廷(直言诽谤),日夜怨恨不能解除监军职务回京当太子;将军蒙恬知情却不加匡正(不矫正),反而参与其阴谋。因此将二人一并赐死,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统领。
扶苏自杀与秘不发丧:?
扶苏接到诏书,痛哭流涕,走进内室,想自杀。蒙恬劝阻说:“陛下在外巡游,尚未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派公子你来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如今一个使者到来,你就要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假的呢!请再请示一下,然后再死也不晚。”使者在一旁多次催促。扶苏对蒙恬说:“父亲命令儿子去死,还有什么好请示的!”随即自杀身亡。蒙恬不肯自杀,使者便将他交付官吏,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北)。改派李斯的门客担任护军(监军),然后回去报告。胡亥听说扶苏已死,便想释放蒙恬。恰逢此时蒙毅因替秦始皇外出祈祷山川神灵而返回(今地不详)。赵高对胡亥说:“先帝早想选立贤能的你为太子很久了,就是蒙毅劝阻说不行,不如把他杀掉!”于是将蒙毅囚禁在代地(今河北蔚县一带)。
于是巡行车队从井陉(今河北井陉)抵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当时正值酷暑,辒凉车中散发出尸臭,于是假传诏令,让随从官员在车上各载一石(约120斤)鲍鱼(咸鱼)来混淆尸臭。车队经由直道回到咸阳,这才正式发布秦始皇驾崩的讣告。太子胡亥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下葬与蒙氏之死:?
九月,将秦始皇安葬在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墓穴用熔化了的铜汁浇筑地层深处(锢三泉);把各种奇珍异宝(奇器珍怪)搬到墓中,塞得满满的。命令工匠制作装了机关的弓弩,如果有人企图靠近盗墓,机关就会自动发射箭矢。用水银模拟了天下的百川、江河、大海,通过机械装置使水银循环流动(机相灌输)。墓顶绘有天文星宿图案(上具天文),墓底模拟了全国的地理形势(下具地理)。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嫔妃,全部下令殉葬(从死)。下葬完毕以后,有人说工匠制造了这些机械装置,也知道里面的秘密,如此贵重的宝藏恐怕会泄露出去。丧事办完后,便封闭了墓道的中门和外门(闭之墓中),将参与建造、了解内部机密的工匠全都封闭在陵墓里面。
秦二世胡亥想杀掉蒙恬兄弟。二世的侄子(兄子)子婴劝谏说:“赵王赵迁杀了良将李牧而任用颜聚,齐王田建杀了前朝的忠臣而任用后胜,结果都亡了国。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谋士,陛下却打算一下子把他们抛弃除掉。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德行节操的人,这样在内会使群臣互不信任,在外会使将士们军心涣散(斗士之意离)。”二世胡亥不听,于是处死了蒙毅,又派人去阳周下令赐死内史(京师地区最高行政长官)蒙恬。蒙恬说:“从我的祖父蒙骜到父亲蒙武,再到我们兄弟,为秦国累积功劳、赢取信任已有三代了。如今我统领着三十多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但我的势力足以反叛。然而我知道自己必死却仍然坚守君臣大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辱先人之教),不敢忘记先帝的恩德啊。”于是服毒自杀。
扬雄《法言》评论:?有人问:“蒙恬忠心耿耿却被杀,忠心还有什么用呢?”扬雄回答:“开凿山脉,填塞深谷(壍山,堙谷),西起临洮,东连辽水(击辽水),工程耗尽了民力而死者众多(力不足而尸有馀),他对国家的‘忠’不足以弥补他的过失(忠不足相也)。”
司马光评论(臣光曰):?秦始皇正在荼毒天下百姓,蒙恬却替他驱使民众服劳役,蒙恬的作为是不仁德、不明智的(恬不仁不知矣)。然而蒙恬明白作为臣子的本分(明于为人臣之义),虽然没有罪却被诛杀,仍能坚守臣节至死不渝,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秦二世元年(壬辰年,公元前209年)?
冬季,十月,戊寅日,秦二世下令大赦天下。
二世巡行与施政:?
春季,秦二世向东巡视各郡县,丞相李斯随从;到达碣石山,沿海岸南下,抵达会稽山;并在秦始皇所立的所有石碑旁边,刻上随行大臣的姓名,以此彰扬先帝的丰功伟绩和盛德,然后才返回。
夏季,四月,二世回到咸阳,对赵高说:“人生在世,短暂得如同驾着六匹快马飞驰过一条缝隙(骋六骥过决隙)。我既然已经君临天下了,想尽情享受耳目所喜爱的声色,满足心意所向往的乐趣,以此来终享我的天年,可以吗?”赵高说:“这是贤明的君主能够做到,而昏乱的君主必须禁止的事情。不过,现在这样做恐怕还不妥。请让我说说原因:沙丘的密谋,诸位公子和大臣们都很怀疑;公子们都是陛下的兄长,大臣们又是先帝任命的。如今陛下刚刚即位,这些人心怀不满,都不服气,恐怕会发生变乱。我为此战战兢兢,唯恐不能善终,陛下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尽情享乐呢!”二世问:“那该怎么办?”赵高说:“陛下应施行严厉的法律和苛刻的刑罚(严法而刻刑),让有罪的人互相牵连受罚(相坐),诛灭大臣和皇族宗室(诛灭大臣及宗室);然后提拔任用出身低微的人(收举遗民),让贫穷的人富裕起来,让卑贱的人尊贵起来。把先帝遗留下来的旧臣全部清除干净,换上陛下亲信的人,这样陛下暗中施予的恩德(阴德)就会归附于您,祸害铲除,奸谋杜绝,群臣无不蒙受陛下的恩泽(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放纵心意,尽情享乐了(高枕肆志宠乐)。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二世认为赵高说得对。于是重新修订法律,力求更加严酷苛刻(务益刻深),大臣和公子们一旦有罪,就交给赵高审讯治罪。于是,有十二位公子在咸阳街市上被处死(戮死咸阳市),十位公主在杜县(今陕西西安东南)被酷刑(矺,即碎裂肢体)处死,他们的财产全部没收归官府(入于县官),受牵连被逮捕的人不可胜数。
迫害宗室:?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宫,单独最后议定他们的罪名。二世派使者命令将闾说:“你身为臣子却不守臣道(不臣),罪该处死!由执法官吏执行刑罚。”将闾说:“宫廷的礼仪,我从来不敢不听从司仪人员的指引(从宾赞);朝廷规定的位次,我从来不敢失礼越位(失节);奉命应对,我从来不敢说错话(失辞),凭什么说我不守臣道?我希望能知道我的罪名再死!”使者说:“我不能参与定罪,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于是仰天大呼了三声“天啊”,说:“我没有罪!”兄弟三人都痛哭流涕,拔剑自杀。皇室成员(宗室)为此震惊恐惧。公子高想逃亡,又怕连累全族被灭,于是上书说:“先帝健在时,我入宫则赐给我食物,出宫则赐给我车马乘用(乘舆),御府的衣服,我能得到赏赐,宫中马厩里的宝马,我也能得到赏赐。我本该为先帝殉葬(从死)而没能做到,这是做儿子的不孝,做臣子的不忠。不孝不忠的人,没有脸面活在世上,我请求为先帝殉葬,希望能葬在骊山脚下。恳求皇上哀怜成全!”奏书呈上后,二世非常高兴,召见赵高给他看奏书,说:“这可以算是急迫无奈了吧?”赵高说:“人臣连忧惧死亡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谋划造反呢!”二世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赐钱十万作为安葬费。
继续暴政:?
(同年)重新修建阿房宫。征集了五万名身强力壮的勇士(材士)驻扎咸阳守卫宫廷(屯卫咸阳),并命令他们练习射箭。由于宫廷饲养的狗马禽兽等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估计供应不足,便下令调拨各郡县粮食,转运输送豆类、谷物、草料(菽粟、刍稿)到咸阳。负责运输的人都必须自带口粮;咸阳城三百里之内,百姓不得食用这些谷物。
秦二世元年(壬辰年,公元前209年)?
秋,七月:陈胜吴广起义?
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陈胜和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在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起兵反秦。当时,秦朝征发住在闾里左侧(贫民区)的百姓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有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陈胜、吴广都是这支队伍的屯长(小队长)。正巧遇上连绵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已经无法按期到达戍地。按照秦朝法律,误了期限一律处斩。陈胜、吴广便利用天下百姓对秦朝的怨恨,杀死了押送队伍的将尉(军官),召集并号令戍卒们说:“你们都已经延误了期限,按法当斩。即使侥幸不被斩首,戍守边塞而死的人十成中也得有六七成。况且,大丈夫不死则已,要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戍卒们全都响应他们。于是他们假称是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都深得民心)的队伍,筑坛盟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起义军首先攻占了大泽乡,随后收集兵力攻打蕲县,蕲县投降。于是命令符离(今安徽宿州东北)人葛婴率军攻取蕲县以东地区,相继攻克了铚县(今安徽濉溪)、酂县(今河南永城)、苦县(今河南鹿邑)、柘县(今河南柘城)、谯县(今安徽亳州)。起义军一边行军一边扩充队伍,等到达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数万人。攻打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郡尉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代理县令)率兵在谯门(城门上的望楼)中抵抗,结果战败身亡,陈胜于是率军占据了陈县。
张耳陈馀献策?
当初,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耳、陈馀结为生死之交。秦灭魏国后,听说这两人是魏国的名士,曾悬重赏捉拿他们。张耳、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起逃到陈县,充当里门(街巷门)的守门人来糊口。里中小吏曾因过失鞭打陈馀,陈馀想起来反抗,张耳暗中踩他的脚示意他忍耐,让他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把陈馀拉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是怎么对你说的?如今受了一点小小的侮辱就想和一个小吏拼命吗!”陈馀向他认错。陈胜进入陈县后,张耳、陈馀就到陈胜的府门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们贤能,非常高兴。陈县中有声望的地方豪杰和父老请求拥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此事征求张耳、陈馀的意见。张耳、陈馀回答说:“秦朝暴虐无道,灭亡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将军您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天下铲除残暴。现在您刚到陈县就称王,这会在天下人面前暴露您的私心。希望将军您不要急于称王,应迅速率兵西进。派人去拥立六国诸侯的后裔,为自己广树党羽,给秦朝增加敌人。秦朝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分散;我们同盟的力量强大了,兵力就强大。这样,野外的秦军无人交战(野无交兵),县城也无人防守(县无守城),我们就能诛灭暴秦,占领咸阳,号令诸侯。被灭亡的诸侯得以复国,您以德服众,这样帝业就可以成功了。现在您独自在陈县称王,恐怕天下人会因此松懈斗志。”陈胜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还是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
天下响应与二世自欺?
这时,各郡县饱受秦朝严苛法令之苦的百姓,纷纷起来杀死当地长官响应陈胜的信使(谒者)从东方回来,把各地叛乱的消息报告给二世。二世大怒,将他交给司法官吏治罪。后来又有使者回来,二世询问情况,使者回答:“不过是一群盗贼,像老鼠和狗一样小偷小摸,各地的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现在已经全部抓到了,不值得担忧。”二世听了很高兴。
陈胜分兵攻秦略地?
陈胜王(陈胜)任命吴广(即吴叔)为代理楚王(假王),督率各路将领向西攻打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张耳、陈馀再次劝说陈胜,请求派一支奇兵向北攻取原赵国地区(赵地)。于是陈胜任命他过去的好友、陈县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分别为左、右校尉,拨给他们三千士兵,向北夺取赵地。
陈胜又命令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邓宗率军攻取九江郡(今安徽、江西一带)。此时,楚国范围内聚集几千人马的起义军多得数不胜数。
葛婴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擅自拥立襄强为楚王。后来听说陈胜已自立为楚王,就杀了襄强回去报告。陈胜因此诛杀了葛婴。
陈胜命令魏国人周市率军向北攻取原魏国地区(魏地)。任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最高军事长官)。
陈胜听说周文(又名周章)是陈县的贤人,通晓军事,就授予他将军印,派他率军西进攻打秦国本土。
武臣赵地称王与蒯彻献策?
武臣等人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到达河北各县,劝说当地豪杰,豪杰们都纷纷响应。于是沿途招兵买马,集结了几万人。武臣被称为武信君。攻克了赵地十多座城池,其余的则据城坚守。武信君于是率军向东北进攻范阳(今河北定兴南)。范阳人蒯彻(即蒯通)劝武信君说:“您一定要战胜之后才夺取土地,攻破城池之后才接受投降,我私下认为这样太失策了。如果您能听从我的计策,可以不用进攻就使城池归降,不用交战就夺取土地,只需发布一道文告就能平定千里之地,可以吗?”武信君问:“此话怎讲?”蒯彻说:“范阳县令徐公,既怕死又贪财,想赶在别人之前投降。您如果认为他是秦朝任命的官吏,像先前攻克的十座城池那样把他杀了,那么边地所有的城池都会变成金城汤池(坚不可摧),您就无法攻下了。您如果能让我带着侯爵的印信去授予范阳县令,让他乘坐华丽的马车,奔走于燕赵大地,那么燕赵地区的城池就可以不战而降了。”武信君说:“好!”于是派出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带着侯爵印信去迎接徐公。燕赵地区听说后,不战而降的有三十多座城池。
陈胜轻敌与周文兵败?
陈胜在派遣周文西征后,认为秦朝政治混乱,便产生了轻敌思想,不再加强戒备。博士官孔鲋(孔子后裔)劝谏说:“我听说兵法上说:‘不能指望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不可被攻破。’(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如今大王您只指望敌人(不来攻),而不依靠自己的防备,如果一旦受挫而一蹶不振,后悔就来不及了。”陈胜说:“我的军队,先生您就不必操心了。”
周文一路招兵买马,到达函谷关时,已有战车上千辆,士兵数十万,驻扎在戏亭(今陕西临潼东)。秦二世这才大惊失色,召集群臣商议道:“怎么办?”少府(九卿之一,掌管山海池泽收入)章邯说:“盗贼已经逼近,人多势众,现在征调附近各县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骊山(秦始皇陵工地)的刑徒很多,请赦免他们,发给他们武器去迎击敌军。”二世于是大赦天下,派章邯赦免骊山的刑徒和奴隶所生的儿子(人奴产子),全部征发去攻打楚军,大败周文。周文兵败撤退。
张耳陈馀劝武臣自立?
张耳、陈馀到达邯郸(今河北邯郸),听说周文兵败撤退,又听说各路去为陈胜攻城略地的将领,回来时大多因为谗言诋毁而被治罪处死,于是就劝说武信君自立为王。八月,武信君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派人向陈胜报告。陈胜大怒,想把武臣等人的家族全部抓起来杀掉,并出兵攻打赵国。相国房君蔡赐劝谏说:“秦国还没有灭亡就杀掉武臣等人的家族,这等于又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的敌人;不如趁此机会向他道贺,让他赶快率兵西进攻打秦国。”陈胜认为有理,听从了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软禁在宫中,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派遣使者去赵国祝贺,催促赵王武臣赶快发兵西进函谷关。张耳、陈馀劝赵王说:“大王您在赵地称王,并非楚王(陈胜)的本意,他祝贺您只是权宜之计。楚国一旦灭掉秦国,必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您不要向西出兵,而要向北攻取燕国、代国(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南收服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来扩大自己的地盘。这样,赵国南面据守黄河,北面拥有燕、代,楚国即使战胜了秦国,也必然不敢压制赵国;如果楚国不能战胜秦国,必定会倚重赵国。赵国乘着秦、楚两败俱伤之际,就可以实现夺取天下的志向。”赵王认为他们说得对,于是不再向西出兵,而是派韩广率军攻取燕地(今河北北部),李良率军攻取常山(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张黡(yǎn)率军攻取上党(今山西东南部)。
九月:群雄并起?
九月,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刘邦在沛县起兵。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田儋在齐地起兵。
刘邦起兵?
刘邦,字季(又称刘季),相貌高鼻梁、额头隆起像龙(隆准、龙颜),左腿上长有七十二颗黑痣。为人仁厚好施,心胸开阔豁达。平常志向远大,不拘小节,不干普通老百姓的生产劳动。起初担任泗水亭长(沛县泗水亭亭长)。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擅长相面,看到刘邦的相貌,认为他很不寻常,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
后来,刘季以亭长身份为沛县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劳役,途中很多刑徒逃跑了。刘季估计等不到到达骊山,刑徒就会跑光,走到丰邑(沛县属邑)西边的泽中亭时,停下饮酒,到了夜里,就把押送的刑徒全部释放,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从此远走高飞了!”刑徒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
刘季喝了酒,夜里抄小路穿过沼泽地,遇到一条大蛇挡在路中,刘季拔剑斩杀了大蛇。后来有个老妇人哭着说:“我的儿子,是白帝(西方之神)的儿子,化成蛇,挡在路上。如今被赤帝(南方之神)的儿子杀死了!”说完忽然不见了。刘季逃亡后躲藏在芒山、砀山(今河南永城东北)的山泽岩石之间,那里多次出现怪异现象;沛县的年轻人听说后,很多人都想前去归附他。
等到陈胜起义的消息传来,沛县县令想率领沛县响应陈胜。县衙的属官萧何、曹参说:“您是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朝廷,率领沛县子弟,恐怕大家不会听从。希望您召回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可以聚集几百人,利用这股力量来挟持民众,民众就不敢不听从了。”县令于是派樊哙去召刘季。这时刘季的部下已有近百人了。沛县县令又后悔了,担心刘季来了会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严密防守,并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害怕,翻越城墙去投奔刘季。刘季于是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上,送给沛县的父老,向他们陈说利害关系。父老们便率领年轻人一起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拥立他为沛公(楚国县令称公)。萧何、曹参等人替他召集沛县子弟,得到二三千人,响应诸侯反秦。
项梁起兵?
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曾经杀过人,为了躲避仇家,带着侄子项籍(项羽)逃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地区的贤能士大夫都对他十分敬佩。项籍(字羽)年轻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学成,放弃了;学习剑术,又没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认字写字,不过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也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抗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但大致了解兵法大意后,又不肯深学到底。项籍身高八尺多(约1.85米以上),力能举起大鼎(扛鼎),才干和器量都超过常人。会稽郡守殷通听说陈胜起义,想起兵响应陈胜,想让项梁和桓楚(逃亡的楚国将领)担任将领。当时桓楚正逃亡在湖泽之中。项梁说:“桓楚逃亡了,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只有项籍知道。”项梁于是出来,私下嘱咐项籍拿着剑在外面等候,自己又进去和郡守同坐,说:“请允许我召见项籍,让他奉命去召回桓楚。”郡守说:“好的。”项梁就招呼项籍进来。过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动手了!”于是项籍立刻拔剑砍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提着郡守的头,佩戴上郡守的官印。郡守的侍从护卫大惊失色,乱作一团。项籍一连杀死了一百多人(数十百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人敢起来。项梁于是召集他过去熟识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在吴中起兵,又派人去收取下属各县,得到精兵八千人。项梁担任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裨将),巡行下属各县。项籍这时年仅二十四岁。
田儋起兵?
田儋,是原齐国王族的后裔。堂弟田荣,田荣的弟弟田横,都是豪杰,宗族强大,很得人心。周市攻取魏地到达狄县时,狄县闭城坚守。田儋假装绑住自己的家奴,带着一群年轻人来到县衙,要求拜见县令并请求准许杀死家奴(谒杀奴)。见到县令后,趁机杀死了他,随即召集当地有声望有权势的官吏和青年子弟说:“现在各地诸侯都已反秦自立。齐国,是古代就建立的诸侯国;我田儋,是田氏的后代,应当称王!”于是自立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的军队撤退离去。田儋随即率兵向东攻占并平定了齐国的故地。
韩广自立燕王?
韩广率军北上攻取燕地(原燕国地区),燕地豪杰想共同拥立韩广为燕王。韩广说:“我的母亲还在赵国,不可以!”燕人说:“赵国正西面担心秦国,南面担心楚国,他们的力量不足以阻拦我们。况且凭楚国那么强大,尚且不敢加害赵王武臣将相的家属,赵国又怎么敢加害将军您的家属呢!”韩广于是自立为燕王。过了几个月,赵国派人护送燕王的母亲和家人回到燕国。
厮养卒救赵王?
赵王武臣和张耳、陈馀率军向北攻取燕国边境地区,赵王抽空外出(间出),被燕军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以此要求赵国割让土地;赵国派使者前去请求,燕国就把使者杀了。有一个干杂活的赵国马夫(厮养卒)跑到燕军大营,见到燕将说:“您知道张耳、陈馀想要什么吗?”燕将说:“想要回他们的赵王罢了。”赵国马夫笑着说:“您还不了解这两个人的真实意图啊。武臣、张耳、陈馀,靠着马鞭子(杖马棰)就轻易拿下了赵地几十座城池,他们各自也都想南面称王,难道会甘心一辈子做将相吗?只是考虑到形势刚稳定,不敢三分赵国各自称王,暂且按年龄大小先推立武臣为王,以此来稳定赵国的民心。如今赵地已经归服,这两人也想分割赵地称王,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罢了。现在您囚禁了赵王,这两人名义上要求您放回赵王,实际上巴不得燕国把他杀掉,这样他们两人就可以瓜分赵国各自称王了。本来一个赵国就轻视燕国,更何况两个贤能的人相互扶持(左提右挈),打着讨伐杀死赵王罪魁的旗号(责杀王之罪),要灭掉燕国岂不是更容易了吗!”燕将于是释放了赵王,赵国马夫驾车载着赵王返回赵国。
周市立魏咎为王?
周市从狄县返回,到达原魏国地区(魏地)后,打算拥立原魏国王室公子、宁陵君魏咎为王。但魏咎当时在陈胜(陈王)那里,无法立刻回到魏地。魏地的局面已经初步安定下来,参与起义的各路诸侯都想拥立周市本人做魏王。周市推辞说:“天下混乱之时,忠臣才显现其本色。如今天下共同反抗暴秦(畔秦),按道义我们必须拥立魏国王室的后裔才行。”(强调必须立魏王后裔才名正言顺)
诸侯们坚决请求周市当魏王(固请立市),但周市始终推辞不肯接受(终辞不受)。于是他派人到陈胜那里迎接魏咎(迎魏咎于陈)。经过五次往返(五反,即使者往返五次),陈胜才同意放魏咎回去(遣之)。最终,魏咎被立为魏王(立咎为魏王),周市则担任魏国的相国(市为魏相)。
卫国的灭亡(同年,公元前209年)?
就在这一年,秦二世胡亥废黜了卫国的国君角(卫君角),将其降为平民(废为庶人)。至此,作为周朝古老诸侯国之一的卫国,其宗庙祭祀彻底断绝(卫绝祀),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