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对峙时,卫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交好,现在各自成为两国的将军,不忍心互相攻打。我们可以当面会盟,欢饮之后各自撤兵,以使秦魏两国百姓安宁。”公子卬信以为真,便前来会盟。会盟完毕,正在饮酒时,卫鞅预先埋伏的武士突然袭击俘虏了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败魏师。魏惠王恐惧,派使者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魏国于是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魏惠王叹息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杀掉卫鞅)!”
秦孝公封卫鞅商於(wu)之地(今陕西商洛一带)十五个城邑,封号为商君。
齐国、赵国联合攻打魏国。
楚宣王去世,他的儿子威王商(熊商)即位。
周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曾被商鞅处罚)的门徒告发商鞅想造反,惠文王便派官吏去逮捕他。商鞅逃亡到魏国。魏国人不收留他,又把他送回了秦国。商鞅只好与他的门徒逃到封地商於,发兵向北攻打郑国(秦地)。秦军进攻商鞅,杀死了他,并处以车裂之刑示众,同时诛灭了他的全家。
商鞅结局追述(赵良谏商鞅):?当初,商鞅在秦国做国相时,施行法令严酷,曾在渭河边处决犯人,渭水都被鲜血染红了。他担任国相十年,很多人怨恨他。(早前)赵良见到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能?”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一个士人直言敢谏。我就冒死进谏几句忠言,希望您不要怪罪,可以吗?”商鞅说:“好吧。”赵良说:“五羖大夫百里奚,原是楚国偏远地方的乡下人,秦穆公把他从放牛的地方提拔起来,让他位居百官之上,秦国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为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拥立晋国国君(晋惠公、怀公、文公),一次解救楚国的祸患(指阻止楚国伐宋争霸)。他做国相时,劳累不坐车,暑天不撑伞盖。在国中行走,不用随从车辆,不带卫士兵器。五羖大夫去世时,秦国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小孩子不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停止了喊号子(以示哀悼)。现在您能见到国君,是通过宠臣景监引荐的;您执掌大权后,欺凌压制公室贵族,伤害百姓。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了祝欢,给公孙贾脸上刺字。《诗经》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您做的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做法。您出门的时候,后车载着甲士,让身强力壮、肌肉发达的人做贴身护卫,手持矛戟的武士跟在车旁奔跑。这些护卫缺了一样,您就坚决不出门。《尚书》说:‘依靠仁德的昌盛,依靠暴力的灭亡。’您的所作所为,都不是依靠仁德啊。您的危险如同早晨的露水(形容短暂),您却还贪图商於封地的富庶,独揽秦国的大权,在百姓中积蓄怨恨。秦王一旦去世不再临朝,秦国想收拾您的人难道会少吗?”商鞅没有听从劝告。过了五个月,大祸就临头了。
周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年,公元前337年)?
韩国国相申不害去世。
周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年,公元前336年)?
宋国太丘(地名)的土地神坛(社)崩塌消失。
孟子见梁惠王(魏惠王迁都大梁后称梁惠王):?邹国人孟轲(孟子)拜见魏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高见吗?”孟子说:“大王何必谈利呢?重要的是仁义罢了!如果国君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百姓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上上下下都互相争夺私利,国家就危险了。没有讲求仁义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求道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的。”惠王说:“说得好。”
孟子与子思论仁义与利:?当初,孟子拜子思为师,曾经问治理百姓什么最重要。子思说:“先让他们得到利益。”孟子说:“君子教导百姓,只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谈利?”子思说:“推行仁义正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啊!在上位的人不仁,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身之地;在上位的人不义,那么百姓就都喜欢欺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说:‘利益,是道义的和谐体现。’又说:‘利用安身,是为了提高品德。’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利益啊。”
司马光评论(仁义即大利):?子思和孟子的话,道理是一致的。只有仁德的人才懂得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不仁德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讲仁义而不谈利,是因为谈话对象不同的缘故啊。
周显王三十四年(丙戌年,公元前335年)?
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宜阳(韩地名)。
周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年,公元前334年)?
齐威王和魏惠王(梁惠王)在徐州(地名)会面,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僭越周礼,史称“徐州相王”)。
韩昭侯建高门遭讽:?韩昭侯修建一座高大的宫门。屈宜臼(楚国大夫,其时在韩)说:“您必定不会走出这座门。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宜。我所说的时宜,不是指具体的时间。人做事本来就有时机合适或时机不合适的时候。过去您曾经有好时机(指治理有成效时),却没有修建高门。去年秦国攻占了我国的宜阳,今年又发生旱灾,您不在这时体恤百姓的急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就是所谓的‘在穷困之时却摆阔气’(时诎举赢)。所以说是不合时宜。”
越国灭亡:?越王无疆攻打齐国。齐威王派人游说他,说攻打齐国不如攻打楚国有利。越王于是去攻打楚国。楚军大败越军,乘胜全部占领了原吴国的土地,向东一直到钱塘江(浙江)。越国从此分崩离析,各王族争相自立为王或自立为君,散居在沿海岛屿上,向楚国臣服朝贡。
周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年,公元前333年)?
楚威王攻打齐国,包围了徐州(齐地名)。
韩国高大的宫门建成。韩昭侯就在这一年去世,他的儿子宣惠王即位。
(苏秦合纵与张仪入秦)?
起初,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文王(嬴驷)吞并天下的策略,秦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苏秦于是离开秦国,去游说燕文公:“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别国军队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为屏障。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战场远在千里之外;赵国要攻打燕国,战场只在百里之内。不担忧眼前的百里之祸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威胁,没有比这更失策的了。希望大王您与赵国结盟亲善,天下各国联合为一体,那么燕国就一定没有忧患了。”燕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资助苏秦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苏秦说赵肃侯:?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之世,崤山以东建立的国家没有比赵国更强的,秦国最忌惮的也没有比得上赵国的。然而秦国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害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它。秦国攻打韩国、魏国,没有大山大河的阻隔,可以逐步蚕食它们的领土,直到逼近它们的国都为止。韩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必定会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没有韩、魏两国的制约(后顾之忧),那么灾祸就会降临到赵国头上了。我拿天下的地图来察看,诸侯各国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各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为一心,合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必定会被攻破。而那些主张连横(事秦)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献给秦国,秦国一旦成功,他们自身就能获得富贵荣耀,而他们的国家遭受秦国的祸患却与他们无关,因此这些说客日夜不停地用秦国的威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各国割让土地。所以我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啊!我私下为大王谋划,不如让韩、魏、齐、楚、燕、赵六国结为合纵联盟来对抗秦国,让各国的将相在洹水(今河南安阳河)边上集会,交换人质,缔结盟约,约定:‘如果秦国攻打其中任何一国,其他五国就各自派出精锐部队,或者袭扰秦军使其受挫,或者直接救援被攻之国。如果有不遵守盟约的国家,其他五国就共同讨伐它!’诸侯结成合纵联盟来排斥秦国,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不敢出函谷关来危害崤山以东的各国了。”赵肃侯听了非常高兴,丰厚地款待苏秦,尊崇他,赏赐他财物,让他去联络各国诸侯。
苏秦激张仪入秦:?这时,正好秦国派犀首(公孙衍)攻打魏国,大败魏军四万多人,俘虏了魏将龙贾,夺取了雕阴(魏地名),并且准备继续向东进军。苏秦担心秦军打到赵国来会破坏合纵盟约,想到没有谁能被派去秦国加以利用(来延缓秦国的军事行动),于是激怒张仪,让他进入秦国。
张仪入秦:?张仪,是魏国人,曾与苏秦一起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习合纵连横的策略,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如张仪。张仪游说各国诸侯没有遇到知遇之君,在楚国陷入困境,苏秦便故意召他来加以羞辱。张仪大怒,想到诸侯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于是就到了秦国。苏秦暗中派他的门客带着金币财物资助张仪,张仪因此得以见到秦惠王。秦惠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客卿。苏秦的门客向张仪告辞时说:“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破坏合纵盟约,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权柄,所以故意激怒您,派我暗中送给您钱财,这一切都是苏先生的计谋啊。”张仪说:“哎呀!这些计谋本来就在我的所学之中而我却没有察觉,我比不上苏先生是明摆着的了!请替我向苏先生致谢,有苏先生在的时候,我张仪哪里敢打赵国的主意!”
苏秦说韩宣惠王:?于是苏秦去游说韩宣惠王:“韩国领土方圆九百多里,甲兵有几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产自韩国。韩国的士兵举足踏弩就能连射,百发百中。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身披坚甲,脚踏强弩,腰佩利剑,一人抵挡百人,也不在话下。大王您侍奉秦国,秦国必定会索取宜阳、成皋。今年献给它,明年它又会要求割地。给它吧,就没有土地可给了;不给吧,就会前功尽弃,遭受后患。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求没有止境,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限的贪求,这就是所说的自己购买怨恨和灾祸啊。不用打仗,土地就被割光了!俗谚说:‘宁做鸡口,不做牛后(肛门)。’凭着大王您的贤明,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落个‘牛后’的名声,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耻。”韩宣惠王听从了苏秦的意见。
苏秦说魏襄王:?苏秦游说魏襄王(魏惠王之子,此时应与魏惠王同时或在位,原文称‘魏王’,应为魏惠王或魏嗣君):“大王您的国土方圆千里,名义上虽然不算大,然而田间房舍稠密,连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没有。人民众多,车马络绎不绝,日夜奔腾轰鸣,声势浩大犹如三军行进。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国家实力不比楚国差。现在我听说大王的军队,有武士二十万,裹青头巾的士兵二十万,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二十万,勤杂兵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却听从群臣的主张,想要臣服侍奉秦国。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献上愚计,奉上盟约,听凭大王您的指示。”魏王听从了苏秦的意见。
苏秦说齐宣王:?苏秦游说齐宣王:“齐国四面都有天险,国土方圆二千多里,甲兵几十万,粮食堆积如山。三军的精良,齐国征兵制度(五家为伍)下的士兵,前进时快如飞箭,作战时猛如雷霆,解散时迅如风雨。即使有战事征召,也从未越过泰山,跨越清河,渡过渤海。临淄城内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估算,每户不少于三个男子,不必等待从边远县邑征调,仅临淄城的士兵本来就有二十一万了。临淄非常富裕殷实,那里的百姓没有不斗鸡、赛狗、下棋、踢球的。临淄的街道上,车轴互相撞击,行人摩肩接踵,连起衣襟可以成帷帐,挥洒汗水如同下雨。韩国、魏国之所以非常畏惧秦国,是因为它们与秦国边境接壤。一旦出兵交战,不到十天时间,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决定了。韩国、魏国如果战胜了秦国,那么自己的兵力也要损失过半,四面的边境就难以防守;如果战败,那么国家随即就面临危亡。所以韩国、魏国非常重视与秦国交战,而轻易地想要向秦国称臣。现在秦国要攻打齐国就不是这样了。秦国要背对着韩国、魏国的国土,经过卫国阳晋的要道,穿越亢父的险关,那里道路狭窄,战车不能并行通过,战马不能并排行走。一百人守住险关,一千人也不敢通过。秦国即使想深入齐国领土也会顾虑重重,担心韩国、魏国在背后暗算它。所以它只能虚张声势、恐吓威胁、傲慢狂妄而不敢真正前进,那么秦国不能危害齐国也是显而易见的了。不深刻考虑到秦国对齐国无可奈何,却想向西侍奉秦国,这是群臣的计策失误啊。现在您既没有臣服秦国的坏名声,又拥有强大的国力,因此我希望大王您稍加留意考虑这个问题。”齐宣王答应了。
苏秦说楚威王:?苏秦于是向西南去游说楚威王:“楚国,是天下强大的国家,领土方圆六千多里,甲兵上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储备够吃十年,这是建立霸王之业的资本啊。秦国最忌惮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秦国就衰弱,秦国强盛楚国就衰弱,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替大王谋划,不如让各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我请求让崤山以东各国奉献四季的贡品,来接受大王您的英明诏令。把国家社稷的命运托付给您,侍奉宗庙的祭祀,训练士兵磨砺兵器,任凭大王您调遣使用。所以结成合纵联盟,那么诸侯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推行连横策略(事秦),那么楚国就得割让土地侍奉秦国。这两种策略的结果相差太远了,大王您选择哪一种呢?”楚威王也答应了。于是苏秦成为合纵联盟的盟约长(纵约长),同时担任六国的宰相,他北归回报赵国时,车马随从和物资装备的规模堪比国王。
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齐宣王辟疆(田辟疆)即位;他知道成侯邹忌出卖了田忌,便召回田忌恢复了他的官职。(此句时间点稍后于苏秦说齐)
燕文公去世,他的儿子燕易王即位。
卫成侯去世,他的儿子卫平侯(或称嗣君,此处称平侯)即位。
周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年,公元前332年)?
秦惠王派犀首(公孙衍)欺骗齐国和魏国,让它们共同攻打赵国,以此来破坏合纵盟约。赵肃侯责备苏秦,苏秦害怕,请求出使燕国,保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赵国人决开黄河堤坝放水淹灌齐、魏联军,齐、魏联军才撤退。
魏国把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献给秦国以求和,秦将其更名为宁秦(实际仍属秦)。
齐王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不久又归还给了燕国。
周显王三十九年(辛卯年,公元前330年)?
秦国攻打魏国,包围了焦城(今河南三门峡西)和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魏国被迫将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及河西(黄河西岸洛水以东)的土地割让给秦国。
周显王四十年(壬辰年,公元前329年)?
秦国攻打魏国,渡过黄河,夺取了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东),攻克了焦城(今河南三门峡西)。
楚威王去世,他的儿子楚怀王熊槐即位。
宋国国君剔成的弟弟偃袭击并驱逐了剔成。剔成逃奔齐国,偃自立为宋国君(即宋康王)。
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年,公元前328年)?
秦国公子华(秦惠文王子,名华)和张仪率领军队包围了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并攻占了它。张仪对秦惠王说,请求把蒲阳归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秦惠文王子,名繇)到魏国去做人质。张仪趁机劝说魏王(魏惠王):“秦国对待魏国如此优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回报。”魏国于是将整个上郡(十五个县)献给了秦国作为答谢。张仪回到秦国后被任命为国相。
周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年,公元前327年)?
秦国在义渠(西戎国名)设立县制,将义渠国君作为臣子对待(名义上臣服)。
秦国把焦城和曲沃归还给魏国。
周显王四十三年(乙未年,公元前326年)?
赵肃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王(赵雍)即位。(武灵王)设置了博闻师三人(顾问),左司过、右司过三人(谏官),并且首先请教先王的重臣肥义,增加了他的俸禄。
周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年,公元前325年)?
夏季,四月,戊午日,秦惠文王开始正式称王(此前为公、君)。
周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年,公元前325年)?(此条时间原文接前条,应为同年)
卫嗣君以城换逃奴:?卫平侯(或称嗣君,此处即位后称嗣君)去世,他的儿子(亦或称嗣君,即卫嗣君)即位。卫国有个服劳役的刑徒(胥靡)逃亡到了魏国,给魏王的王后治病。卫嗣君听说了这件事,派人请求用五十金(斤铜)把他买回来。使者往返了五次,魏国都不给。卫嗣君于是提出用左氏城(卫国城邑)来交换这个逃犯。左右侍臣劝谏说:“用一座城去买回一个逃犯,值得吗?”卫嗣君说:“这不是你们能懂的。治理国家,不能忽略小事,动乱往往起于细小的隐患。法令不确立,该惩罚的不惩罚,即使有十个左氏城,也没什么用。法令确立了,该惩罚的一定惩罚,即使失去十个左氏城,也没有什么害处。”魏王听说后说:“卫国君主的意愿,不满足他恐怕不吉利。”于是用车子装了那个逃犯送去,不取报酬白送给了卫国。
周显王四十五年(丁酉年,公元前324年)?
秦国国相张仪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夺取了陕城(今河南陕县)。
周显王四十五年(丁酉年,公元前324年)?(此条时间原文接前条)
苏秦奔齐:?苏秦与已故燕文公的夫人(燕易王之母)私通,被燕易王发觉了。苏秦害怕被杀,就对燕易王说:“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地位提高,如果我去齐国,那么燕国的地位就会提高。”燕易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国而逃奔齐国,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苏秦劝说齐宣王高筑宫室,扩修苑囿,以此表明自己得志,实际上是想消耗齐国的国力从而有利于燕国。
周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年,公元前323年)?
秦国国相张仪与齐国、楚国的国相(或大臣)在啮桑(魏地名,今江苏沛县西南)会晤。
韩国、燕国都开始称王(韩宣惠王、燕易王)。唯独赵武灵王不肯称王,他说:“没有称王的实力,怎么敢冒用那个名号呢?”命令国人称呼自己为“君”(称“君”)。
周显王四十七年(己亥年,公元前322年)?
秦国国相张仪从啮桑回国后就被免去了相位,去魏国做了国相。(张仪)想让魏国带头臣服秦国,然后让其他诸侯效仿,魏王(魏惠王)没有听从。秦惠文王派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秦国)暗中更加厚待张仪。
周显王四十八年(庚子年,公元前321年)?
周显王驾崩,他的儿子周慎靓王姬定即位。
燕易王去世,他的儿子燕王哙即位。
(孟尝君田文)?
靖郭君受封与权倾朝野:?齐王(齐威王或齐宣王)将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封给田婴,封号为靖郭君。靖郭君对齐王说:“对于百官(指朝廷大臣)呈报的各类账目和事务报告,您不可不每天听取并经常审阅啊。”齐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但不久之后,齐王就对此感到厌烦了,便把这些事务全都委托给靖郭君处理。靖郭君因此得以独揽齐国的大权。
“海大鱼”之谏止城薛:?靖郭君想在薛地修筑城池。一位门客劝阻靖郭君说:“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牵不动它,但一旦它得意忘形离开了海水,那么小小的蝼蛄蚂蚁都能制服它。现在的齐国,就如同您的水啊。您只要长久地保有齐国的权位,还要这薛城做什么呢!假如失去了齐国的庇护,即使您把薛城的城墙筑得高耸入云,难道就足以依靠了吗?”靖郭君于是放弃了修筑薛城的打算。
田文脱颖而出:?靖郭君有四十多个儿子,其中他一个地位低微的姬妾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为人豁达,富有智谋,他劝说靖郭君应该广散钱财来蓄养门客。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在田文的热情待客下)宾客们都争相称赞田文的美德才能,一致请求靖郭君立田文为继承人。靖郭君去世后,田文继承了薛公的爵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孟尝君养士成名:?孟尝君招揽各诸侯国的游说之士以及逃亡的罪犯,都为他们购置家业并给予优厚待遇,还救济照顾他们的亲戚族人。他门下的食客常常达到几千人,每个人都认为孟尝君对自己最亲近。因此,孟尝君的名声响遍天下。
司马光评论(论养士):?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易经》说:“圣人蓄养贤能之人,恩惠遍及万民。”贤能的人,他们的品德足以敦厚教化、匡正风俗,他们的才能足以整顿纲纪、振兴国政,他们的明智足以洞察隐微、深谋远虑,他们的刚强足以坚持仁义、固守节操。能力大的就有利于整个天下,能力小的也有利于一个国家。因此君子用丰厚的俸禄使他们富裕,用崇高的爵位使他们尊贵。养一个人就能惠及万民,这才是养贤之道。如今孟尝君养士,不分才智高低,不辨人品好坏,盗用国君的俸禄(指用齐国国库的钱),来树立私人的党羽,博取虚浮的名声,对上欺侮君主,对下侵蚀百姓,这是奸人中的首领,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尚书》说:“(商纣王)成了天下逃亡罪犯的窝主、聚集的深渊。”说的就是孟尝君这类人。
拒收象床与纳谏:?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制作的床。楚国的登徒直(人名)负责护送,他不愿意去,就对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这张象牙床价值千金,哪怕损坏了一丝一毫,我就是卖掉妻子儿女也赔不起。您如果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事,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您。”公孙戌答应了他,便进去拜见孟尝君说:“那些小国之所以都愿意给您送来相印,是因为您能扶危济困,使灭亡的小国得以复存,断绝的世家得以延续,所以没有谁不仰慕您的道义,钦敬您的廉洁。如今您刚到楚国就接受这样贵重的象牙床,那么那些还没去到的国家,又将拿什么礼物来接待您呢!”孟尝君说:“你说得对。”于是决定不接受象床。公孙戌快步离开,还没走到中门,孟尝君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走路那么趾高气扬,神情那么得意扬扬呢?”公孙戌便把得到宝剑的事如实相告。孟尝君于是在门板上写道:“凡有人能够宣扬我田文(孟尝君名)的名声,劝阻改正我田文的过失,即使在外面私下里得了宝物(指好处),也要赶快进来谏言!”
司马光评论(论纳谏):?孟尝君可以说是善于纳谏了。只要别人提的意见是好的,即使对方怀着欺诈的心思,尚且会采纳,更何况那些怀着忠诚无私之心侍奉君主的人呢!《诗经》说:“采摘蔓菁和萝卜,不要只看根茎(难看的下体)而丢掉茎叶(有用的部分)。”孟尝君就具有这种不因小过掩大德的精神。
缪留谏韩王勿两用权臣:?韩宣惠王想同时任用公仲和公叔两人执掌国政,他向大臣缪留(人名)征求意见。缪留回答说:“不行。晋国同时任用六卿(导致权力分散),结果国家被瓜分;齐简公同时重用陈成子(田常)和阚止(监止),结果被杀;魏国同时任用犀首(公孙衍)和张仪(导致内耗),结果丢失了西河之外的土地。现在您打算同时重用两个人,其中势力大的必然在国内树立私党,势力弱的必然会借助外国的势力。群臣之中,有的在国内培植党羽来骄纵君主,有的在国外结交强权来割让土地,您的国家可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