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变革(1 / 2)

西安行宫的晨光穿透雕花窗棂,洒在青砖铺就的殿阶上。徐光启、温体仁并肩而立,宋应星风尘仆仆的衣袍还带着塞外霜气,李清、李念、秦良玉等臣僚皆肃立阶下,目光齐聚殿中御座。

“陛下唤臣等前来,不知有何圣谕?”温体仁率先躬身发问,声音打破殿内沉寂。

朱由检起身离座,指尖划过案上舆图,沉声道:“漠南已平,仙山六位先生的谋划,让朕茅塞顿开。青海经营、漠南治理、丝路复通,皆需以教化立根基——朕欲推行儒学改革,诸卿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温体仁猛地出列,急声道:“陛下,儒学历来为治国根本,千年传承岂能轻易改动?此举恐引朝野非议,难以推动啊!”

“朕岂不知其难?”朱由检眼神坚定,“若连西北这方安定之地都推行不得,何谈席卷天下?便先在西安试行!流水先生言,以孔孟儒学为基,取阳明心学为魂,兼容百家之长,教化百姓、整饬吏治,正合时宜。”

温体仁还欲争辩,朱由检抬手打断:“温大人不必多言,此事便交你督办。若有不妥,再行商议。”

温体仁见皇帝意已决,只得拱手应道:“臣……且试试。”

徐光启随后出列,抚须笑道:“儒改若能落地,既正人心又安民生,实乃百姓之福。臣愿协助六位先生,瞧瞧这几位大能究竟有何妙策。”言罢躬身退去。

李清望着二人背影,眼中满是好奇:“臣对这六位先生早有耳闻,听闻其中一位自比包青天,断案如神。臣也想前去瞻仰,看看这位‘神案’究竟何等厉害,便不陪陛下了。”

“先生稍候。”朱由检唤住他,手指点在舆图上贺兰、祁连二山的隘口处,“西北虽安,漠南新定,需防清军反扑。朕意在此二处修建要塞,与长城相互呼应,日后清军若敢南下,漠南便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李清俯身细看舆图,赞道:“陛下高见!若大同段前方要塞前移,便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只是阴山一带,是否也需起一座大寨?”

“不妥。”一旁的秦良玉忽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身为首辅的她身着常服,眉宇间却仍带着久经沙场的锐利,“阴山地势陡峭,四通八达却狭窄逼仄,清军若来,我军只需起兵截断其退路,便可天然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无需额外筑城耗民耗力。”

李清挠了挠头,笑道:“还是秦首辅眼光独到,是臣多嘴了。”

朱由检颔首:“既如此,李清,朕拨国库五十万两、粮草二十万担,你即刻带往漠南。此地刚经战乱,人心浮躁,需好生安抚,岳忠民那边也需你多加照拂。”

“臣领命!”李清躬身领旨。

此时史可法出列,沉声道:“陛下,河南近日涌入大批流民,共计二十一万之众。臣以为,可令这些流民随李先生入蒙,与当地部落文化融合——唯有让草原真正融入汉地,方能长治久安。汉、唐之时草原虽曾臣服,却未能长久,正因未能扎根。如今草原空虚,正是移民实边之机,推行汉蒙一家,将漠南化为我朝固有领土,日后即便中原生变,也可退往漠南自保。”

朱由检沉吟片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史尚书此言,乃国之大计!你身为礼部尚书,此事便全权交你督办,与李清一同领命入蒙吧。”

“臣遵旨!”史可法与李清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