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亲征陕西三(2 / 2)

朱由检这才松了口气,却还是小心地扶着她躺下,又拿过一旁的薄毯盖在她身上,指尖轻轻落在她的小腹上,动作温柔得像怕惊扰了什么:“都怪我,让你跟着操心。朕明日走,今夜你别忙,行囊让王承恩和宫女们理,你好好歇着。内廷的琐事交给袁贵妃,她稳妥。太医院的人要日日来诊脉,缺什么补品就跟王承恩说,内库的东西,你尽管用。”

周玉凤望着他,眼泪又忍不住掉下来:“陛下此去,要带多少护卫?锦衣卫的洛指挥使会跟着吧?陕境早晚冷,我今夜让人多备些掺了羊绒的棉衣,再带几个会做药膳的厨子,您路上别亏着身子……”

“都安排好了。”朱由检打断她,怕再说下去,自己那点“帝王决绝”会被这满室的牵挂冲散,“秦良玉调了两千白杆兵护驾,洛养性派了三百锦衣卫精锐随行,王承恩会跟着打理起居,你放心。”他俯身,在她额间轻轻印下一个吻,“朕答应你,定会保重。陕境的事一了,朕就立刻回来,陪你等孩子出生,看炯儿打赢李教头。”

周玉凤用力点头,攥着他的手不肯放,像是要把这份牵挂都揉进掌心:“我等陛下回来。您在陕境,若遇着难处,别硬扛,快马传信回来,我和孩子们都在京师等您。明日送您走时,我再把亲手绣的平安符给您带上。”

当晚,朱由检又去了偏殿,陪三个皇子说了半宿话——教朱慈烺怎么从奏疏的“虚词”里找实情,给朱慈烜讲《孙子兵法》里“知己知彼”的实战案例,还握着朱慈炯的手,教他耍了套基础剑式,纠正他“挥剑太急、下盘不稳”的毛病。“练剑要沉住气,像你李教头教的那样,先扎稳马步,再出剑,才能又准又狠。”他手把手教着,目光落在儿子认真的侧脸,心里默默想着:等朕明日出发,定要再来看你们一眼。

直到三更天,见三个孩子都睡熟了,朱由检才悄然离开偏殿,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他们的梦。

第二日一早,朱由检先去了太庙祭祖,对着太祖和太宗的牌位,磕了三个响头:“列祖列宗在上,孙儿朱由检,明日将亲赴陕境,为大明守西北,为百姓谋活路,定不负列祖列宗之托,早日平定贼寇,还大明朗朗乾坤。”

祭祖毕,他在早朝昭告天下“明日朕亲赴陕境安民心”的决定,虽有臣子劝阻,却都被他一一驳回——此刻的他,眼底只有“出征”的坚定。退朝后,他径直去了文华殿——温体仁已捧着写好的《讨闯贼檄文》与《安抚陕境诏》等候,王承恩则捧着个雕龙檀木盒,站在殿角,神情肃穆。

“陛下,文书已拟好,请您过目。”温体仁躬身递上文书,指尖还沾着墨痕,显然是刚誊抄完,“陛下明日出发前,臣会将文书誊抄百份,让护卫随身携带,沿途张贴,也好让陕境百姓早知晓陛下的心意。”

朱由检接过,逐字逐句看完,又让温体仁念了一遍,确认“每户分田五亩、免三年苛捐杂税、汉八旗降兵论功封爵”的条款都写得明明白白,没有含糊之处,才点头:“就按这个办,务必让陕境的百姓都知道,朕给他们留了活路,也给他们留了盼头。”

温体仁退下后,王承恩捧着檀木盒上前,双手递到朱由检面前:“陛下,这是奴才按您的吩咐,从内库密室里找出来的太宗爷遗物——当年太宗爷征漠北时穿的亮银鳞甲,还有那把‘定北剑’。甲胄已让工部的匠人重新打磨上油,剑也开了刃,明日陛下出发时,奴才会将它们妥帖放进行囊。”

朱由检打开檀木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套亮银甲——甲片用的是西域精铁,历经百年仍泛着冷光,胸前的龙纹雕刻得栩栩如生,甲裙下摆还留着几处细微的划痕,那是当年漠北之战时,被蒙古骑兵的弯刀划下的痕迹。他伸手抚过甲片,指尖触到的冰凉里,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的风沙与血气。

接着,他拿起了“定北剑”。剑鞘是鎏金的,上面镶嵌着七颗绿松石,组成北斗七星的图案;轻轻抽出剑鞘,剑身泛着冷冽的寒光,剑身上刻着“定北”二字,笔力遒劲,正是太宗爷的亲笔。朱由检握着剑柄,试着挥了挥,剑风凌厉,带着一股穿透空气的锐响。

“太宗爷当年率五万铁骑,出居庸关,征漠北,斩阿鲁台,勒石燕然,何等威武。”朱由检轻声感叹,目光落在剑身上,仿佛能看到百年前,太宗爷持剑立于漠北草原,身后是旌旗招展的大明军队,身前是归降的蒙古部落,“如今陕境告急,闯贼祸乱,后金窥伺,朕明日出征,也当效仿太宗,亲赴前线。”

他将剑插回鞘中,抬手抚摸着甲胄上的龙纹,心中感慨万千,随口吟出几句诗,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

《出征陕境》漠北当年剑指风,燕然勒石记英雄。今持定北临关陕,敢叫河山复旧红。托孤内廷承社稷,挥师前线慰民穷。待平贼寇归京日,再与妻儿话晚钟。

吟罢,他将甲胄与剑放回檀木盒,对王承恩道:“明日出发,就带着它们。朕要让陕境的百姓看看,大明的天子不止只会坐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做昏聩之辈,也能提剑持甲当将军。”

王承恩躬身应道:“奴才遵旨,明日此甲此剑,定随陛下一同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