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站稳阵脚(1 / 2)

抗战中,国军是有几支战斗力很不错的部队的。

善于白刃战的西北军,能打苦战的川军,作风狠辣的粤军等等,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挑不出几支能打的部队。

而且国民革命已经进行了快三十年了,除去这些还带着封建色彩的地方部队,国府也是建立了几支近代化的中央军的。

这些中央军的战斗力比地方部队的战斗力更强,和日军较量起来也是能对鬼子造成重大杀伤的。

但是部队战斗力强,不一定战斗就能打的赢。

像许粟一样,能够把打残的部队在几个月内重新恢复起来的将领,在国军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许粟部队中的充沛物资,文化教员,高效指挥,任何一样放在其他国军中都是能翻天的存在。

普通国军不仅没有这些东西,还有光头在背后盯着。

如此一来,在奔赴前线之前,他们必然会扪心自问:“我为何要让自己的部队在此遭受损耗呢?”

倘若仅仅是出于爱国之情,那么我是否可以随意敷衍作战,待到回归故乡后再全力以赴呢?

毕竟,一旦部队被歼灭殆尽,光头恐怕就会将杂牌军的将领们投入监狱,而这样的事情已近乎成为一种惯例。

国军怀揣着这般苟且偷生、保存实力的念头踏上战场,那么战斗的失败无疑是命中注定的。

各支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怯懦,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放几枪,然后便迅速逃离战场,完全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战斗意志和决心。这种行为使得战前精心部署的作战计划完全无法得以实施,原本严密的防线瞬间变得漏洞百出。

而日军则抓住了这一弱点,他们只要发起了数次坚决的突击,就可以轻易地就在国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进而导致国军整个防线逐渐瓦解,最终全面崩溃。

为了防止武庭麟像以前那样跑路,许粟想尽了办法,恩威并施稳住了这位豫西的草头王。

一方面,许粟在战前就给武庭麟送了一批武器弹药,几百万发子弹足够第15军打上两次战役的了。

第15军又不是中央军,他们平日里根本得不到后勤上的弹药补充。现在许粟按照规定给他们分发弹药,在国军中已经算得上很大的恩情了。

另一方面,许粟以交通困难为由把武庭麟偷偷转移的兵工厂设备扣押在了洛阳火车站。为了方便转移,设备已经装上了火车,但是许粟是不会允许这些东西运出洛阳的。

这倒不是许粟看上了武庭麟积攒的这点家底,不能转移设备的原因和把第15军的家眷扣押在洛阳城里的原因是一样的。

把他们的利益绑定在这里,不能让他们跑了。

当然了,许粟所使用的这些小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毕竟,武庭麟和他的第15军有着自己的利益考量和底线。

他们当然希望能够保住自己在洛阳的根基,保护城里的家眷安全。然而,要让他们像许粟那样,不惜一切代价地将部队打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许粟的部队兵员损失了,可以从随军的补充团中抽调兵员,补充团的士兵征调光了,还可以从大后方征调。

这些兵员补充,都是由许粟的系统保证的,作为补给的一部分源源不断地供应到许粟军中。

武庭麟的部队在七里河损失了五千多人,这些人马是得不到补充的,是彻底损失掉了。

想要恢复,就只能等着第15军撤出战斗后,再自己到乡间招募了。

至于指望像许粟一样得到来自国府的壮丁兵员,是根本不可能的。

实际上,就是光头的兵员补充到了,武庭麟也不敢把这些人补充到自己的第15军中。

许粟可以通过思想工作和战火磨砺,消化光头掺进来的沙子,而武庭麟的旧军阀部队只会被这些沙子渗透干净,最终变成光头的中央军。

这种情况下,武庭麟的部队能够坚守三天,承受重大伤亡,还能打死打伤八千鬼子,已经是他能力的极限了。

许粟清楚,再打下去,第15军有崩溃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就到了许粟的第1军和刘勘兵团的第9军出击的时候了。

七里河战场,原本就是刘勘精心挑选的决战之地。此地地势险要,东边紧靠着七里河,河水奔腾不息,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西边则是连绵起伏的山地,地势高耸,易守难攻。

刘勘深知这片地形的优势,提前在此地构筑了坚固的阵地,使得他的部队能够更好地抵御敌人的攻击。

七里河战场的后方还有陇海线作为重要的后勤补给线。这条铁路线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刘勘的部队输送兵员和弹药,让疲惫不堪的士兵们迅速恢复战斗力。

更为关键的是,七里河战场还能够得到来自邙山的炮火支援。一旦战斗打响,邙山上的火炮可以对敌军进行猛烈的轰击,为刘勘的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有效压制鬼子的进攻。

实际上,鬼子战车第三师团和配属的步兵在渡过七里河后,并没有直接对洛阳防线发起攻击,而是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正在撤退的刘勘部队。他们察觉到了刘勘部队的疲惫和脆弱,企图通过追击作战来一举消灭这股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