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初战火连坡(2 / 2)

只见国军掷弹筒小组的成员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他们迅速完成了装填弹药、调整角度等一系列动作。然后,随着一声令下,两枚炮弹如闪电般疾驰而出,准确无误地击中了鬼子的掷弹筒小组。

刹那间,火光亮起,响起几声沉闷的爆炸声。鬼子的掷弹筒小组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就已经被送上了西天。

没了曲线火力支援,鬼子小队只能整顿队伍开始后撤。

赵青山立刻带着两个步兵小组沿着战壕隐蔽前进,向着鬼子的侧翼出击。

随着许粟日复一日的强调,他的士兵每个人身上至少绑着八枚手榴弹。

部队跃出战壕的时候,先投一排手榴弹,炸起烟雾作为掩护。

鬼子看着眼前的烟雾,只能盲目的乱射。

赵青山带领着两个步兵小组,弯着腰,提着枪,脚步轻快而迅速地通过了烟雾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迅速突进至鬼子侧翼的五十米处。

终于,他们到达了预定位置。赵青山毫不犹豫地发出命令,又是一排手榴弹如雨点般砸向鬼子的侧翼。瞬间,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鬼子的侧翼防线被炸开了一个缺口。

然而,鬼子的反应也非常迅速。他们显然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枪法精准无比,子弹像雨点一样朝赵青山他们射来。但是,赵青山的这个班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在长期的训练中,早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枪法同样出色。

双方瞬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射,田埂成为了他们的天然掩体。子弹在空气中呼啸而过,交织成一张致命的火力网。赵青山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他们冷静地瞄准、射击将鬼子压制在了战场中。

这时,正面的国军机枪和掷弹筒的火力也压了过来。

鬼子在两面包夹下,终于支撑不住,在一轮轮的手榴弹和榴弹的爆炸烟雾中,向着后方狼狈地溃退了。

赵青山把只剩二十多人的鬼子赶出战场后,把跪在田地里的国军战俘救了出来。

从这些国军战俘口里,赵青山知道了当面的鬼子师团的番号,第13师团。

情报迅速而准确地传递到了201师师部。

师部内,气氛紧张而忙碌,参谋们如热锅上的蚂蚁,来回穿梭,脚步匆匆,忙得脚跟都来不及沾地。

此时,前线各个警戒阵地上纷纷传来各式各样的情报。这些情报如同一股股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向师部。

参谋们一边紧张地接收和整理这些情报,一边迅速分析和评估局势。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师部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参谋们忙碌地接听着来自各个方向的电话,记录下每一个关键信息。他们的眉头紧锁,神情严肃,因为这些情报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和战斗的胜负。

“战场情势已经查明了。”林译急匆匆地把一份情报汇总递到许粟手里。

鬼子钳形攻势的两只钳子,一支钳子被201师牢牢挡在了暖水街,另一支现在已经开始南下常德了。

这也意味着许粟是不可能等来增援了。

国军部队的生力军现在都在阻击南下常德的日军,根本顾不上支援许粟。

许粟周边现在只有第六战区的第10集团军和第29集团军。

可是这两个集团军在鄂西战役中已经遭受过重创,又在前期的阻击战中伤亡惨重,根本无力支援许粟。

事实上,他们现在连守住许粟的左右两翼都很困难。

相比之下,鬼子方面的兵力就充足多了,他们调集了第39、3、116师团和两个支队开始南下,兵分两路向着常德攻击前进。

虽然这比历史上的兵力少多了,但是国军还是挡不住。

正面战场上,只要鬼子集合一个师团的兵力,国军就很少能够抵挡的住的。

只要挡住了,就是史诗级的大捷。

不同于历史上的是,因为许粟在暖水街的坚决抵抗,鬼子把很大一部分精锐部队调集到了201师的正面,准备围歼许粟的部队。

暖水街的正面,分别有鬼子的第13师团、第68师团。

许粟的两翼是鬼子的佐佐木支队和独立混成第17旅团。

两翼的鬼子由国军第10、29集团军负责,许粟要对付的,就是鬼子的第13、68师团。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鬼子的第13师团。

这支部队就算在鬼子的常设师团里也是精锐。

冈村宁次曾经夸耀鬼子的第13师团是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部队里面,全部都是鬼子积累下来的老兵。而且他们补充迅速,兵员装备都十分完善。

许粟的201师和他们刚刚打了一个晚上,就丢失了所有的前线警戒阵地,部队已经退守火连坡主阵地了。

许粟盯着作战地图,那里已经被标注的密密麻麻的,展现着敌我的态势。

“命令二团,要死守火连坡阵地。”

林译建议道:“是否可以考虑调动三团向敌人的后方发起攻击呢?这样一来,或许能够缓解一下二团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然而,许粟却果断地摇了摇头,表示这个提议并不合适。他解释道:“现在还为时过早。如果我们的部队在这个时候行动,那么后续想要再将其隐蔽起来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许粟继续阐述他的战略思路:“我们需要通过层层防线的顽强阻击,逐步消耗敌人的锐气。只有当鬼子的物资和兵力都变得紧张起来时,我们再投入三团,这样才能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命令很快下达到了马阳的手里。

此时,火连坡阵地,已经打成尸山血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