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这事确实棘手(2 / 2)

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来说,找个合适的工业项目并不容易。

否则,高育良也不会一次次亲自去找祁同伟帮忙——毕竟他也是吕州一把手,多少要顾点脸面。

这么一个大厂落地,带来的好处简直说不完。

首先,吕州多年悬而未决的就业难题迎刃而解。

其次,税收和财政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光是这家组装厂每月发给工人的工资就超过两亿,那它的整体营收得有多惊人?

更别提祁同伟还特意强调,这厂主要做出口,挣的是外国人的钱。

如今国家有出口退税政策,差不多能拿到出口额四分之一的返还,这笔数目可太可观了。

吕州的财政状况将因此大幅提升。

高育良想往上走一步,而这正是他急需的一块硬邦邦的政绩。

之前扳倒宁府尹,连根拔起宁家势力,固然算他的功劳,但也在无形中得罪了不少老派人物。

至于那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虽也算成果,可惜松江知府在公开会议上直接把头功记在祁同伟名下。

眼下,高育良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拿得出手的实绩,而这组装厂,就是他费尽心思请回来的重点项目。

要说上进心,高育良其实比祁同伟还急。

祁同伟如今已是全省最年轻的县级主官,背后靠山之多令人咋舌。

赵立春、钱丰都对他青睐有加,更别说还有松江知府和钟声这样的高层撑腰。

限制祁同伟升迁的,不是资历或能力,而是年龄和任职年限。

甚至最近他还跟西北那边搭上了关系。

高育良很清楚,只要祁同伟熬到年限,提拔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甚至可能是破格任用。

相比之下,高育良自己的政治资源就显得单薄多了。

说出来怕人都不信——他目前最大的助力,竟然是自己当年的学生祁同伟!

按常理,该是老师为学生铺路,可在高育良这儿,完全反了过来。

当年在学院时,高育良看出祁同伟有前途,曾建议他走青年干部培养路线。

但他万万没想到,祁同伟的成长速度远超想象。

不,说是坐火箭都不够形容——那是腾云驾雾般的上升。

就连他自己能进入仕途,也是祁同伟牵线促成的。

若不是祁同伟推荐,吕州知府这个位置怎轮得到他?

根本想都不用想!

正因为祁同伟的关系,高育良一举成了赵立春身边的亲信。

这比他前世依附梁群峰强了不知多少倍。

有了布政使的支持,只要不出岔子,再进一步乃至跨级晋升都不是梦。

前提是他得干出成绩来。

除了赵立春,上官奈也成了他新的政治倚仗。

在东大,一位院士所能调动的能量,绝不逊于省部级官员,有时甚至更具影响力。

学者身份自由,更容易影响决策层。

比如上官奈的电池研究,硬生生让一度被国际放弃的电动车行业重获生机——要知道,当时曰本电池技术还没复苏,整整晚了一年半。

可这一切的背后推手,又是祁同伟。

高育良心知肚明,上官奈之所以能迅速评上院士,全靠祁同伟鼎力扶持。

是祁同伟亲手做出第一块商用电池;是祁同伟给了上官奈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还是祁同伟把研究成果落地,孵化出小桥科技旗下的电动踏板车工厂!

科研、教学、产业三者打通,形成完整链条。

就连赵立春后来得以兼任半年左右布政使,站稳高位,背后也有祁同伟的影子。

再加上如今对祁同伟格外看重的右布政使钱丰……

可以说,高育良若想往前迈步,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祁同伟。

在这种局面下,祁同伟随口提一句,高育良要是不当回事,等于亲手断送自己的前程。

他正色道:

“同伟,你放心,这厂的重要性,没人比我更清楚。”

“我绝不会让任何人动它一根手指头。”

祁同伟给他续了杯茶:

“老师,我也挺难的。”

高育良摇头苦笑:

“不,最难的是我啊。”

“这厂是我硬着头皮从赵大人那儿求来的,别的市领导背地里没少笑话我。”

“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意识到这事有多关键。”

“现在能意识到重要性,也算件好事。”

“初四一上班,我马上让郝文通知大家。”

“话撂在这儿:谁要在这件事上耍花招,我就跟他较真到底。”

郝文赶紧应道:

“老板,我记住了。”

高育良正要开口,许正阳凑上前来说:

“伟哥,您的电话。”

高育良心里不痛快——这会儿正谈事呢,哪有随便打断的道理?谁的电话都往里闯?

许正阳连忙解释:

“是戴勒姆集团的俾斯麦先生打来的急电。”

高育良立刻没声了。

吕州市知府身份不低,可比起俾斯麦曾送车给祁同伟这份交情,还是得让人家通个话。

高育良暗自叹了口气。

这事确实棘手。

眼下这个节骨眼上,戴勒姆集团那位常务副总裁对东大的分量,比他自个儿还重几分。

还得再往上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