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真是疏忽了!(1 / 2)

“正阳,准备一下,青年组织的人要来。”

许正阳如今已是他的贴身护卫兼办事帮手,一听这话顿时怔住:

“咱们跟青年组织平时也没什么接触,怎么突然登门?”

祁同伟指了指自己:

“我当初能来二王村,就是因为参加了他们的实践项目。”

“说白了,我欠着他们一份情。”

许正阳一愣:

“伟哥,难道是我们得求他们办事?”

祁同伟笑了:

“恰恰相反,现在是他们来找我帮忙!”

许正阳立马明白过来。

半小时后,汉东省青年组织的头头陈俊杰已经到了二王村。

祁同伟迎上去握手:

“领导亲自来,打声招呼就行,何必绕这么大圈子?”

陈俊杰苦笑摇头:

“你是真不知道自己的分量。”

“财神爷在这儿,该有的礼数不能少。”

祁同伟连连摆手:

“太见外了,快屋里请。”

陈俊杰欣然应允。

许正阳冷眼旁观,心里却已明白几分。

陈俊杰虽挂着汉东官府长委的头衔,可面对祁同伟时却处处透着小心,言语举止间全无半点上司气派。

这情形落在眼里,他不由暗叹:果然如伟哥所说,不是他们求着祁同伟,而是反过来才对。

陈俊杰细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头震撼难以言表。

这就是近十年来,从青年组织实践项目里走出的最耀眼的人物?

瞧那副沉稳自若的模样,哪像二十出头的年纪?倒像是历经风浪的老手。

其实许正阳的话并不夸张。

青年组织每年都在推这项计划,可真正干出名堂的寥寥无几。

每年安排下去的人少说上百,资源有限,根本顾不过来。

大多数人去了基层,也就走个过场,能混个履历就不错了。

而祁同伟,从头到尾没沾上组织一点光,也没指望过谁扶持——因为他根本不需要。

可这对青年组织而言,却是件尴尬事。

自家项目里出了个顶流人物,档案里却连重点记录都没有,传出去谁信?你当初不投入感情,后来自然没人认你这门亲戚。

于是便有了眼下这一幕:明明祁同伟是本届最亮眼的存在,组织上反倒跟他生疏得紧。

想见一面都得托关系、绕圈子,靠顶层牵线才能搭上话。

陈俊杰自觉脸上无光。

但谁能料到祁同伟竟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其实在很早之前,他就听说过这个名字——早到什么时候?早在今年代表大会上,祁同伟以学生代表身份出席时。

那时他还不清楚,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进权力核心的。

直到吕州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高调宣传祁同伟的事迹,陈俊杰才猛然惊觉:原来这家伙竟是咱们青年组织实践活动出来的!

那一刻,他只觉得后脑一凉。

如此重要的一颗棋子,自己竟然毫无察觉,更谈不上联系与培养!

这是严重的失职!

等他回过神想补救时,早已迟了。

祁同伟身边早已群星环绕:赵立春、钱丰、高育良,甚至松江知府都与他往来密切。

远的还有岳父钟声、新晋院士上官奈……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跺跺脚地动山摇的角色?他拿什么去争?拿什么去比?

多少个深夜,陈俊杰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恨得直抽自己耳光。

青年组织搞这个实践项目多年,初衷本是让那些被看好的年轻人深入基层,在泥土里磨砺一番。

成也好,不成也罢,至少让他们看清现实。

项目不止农村,城市街道办也算在内,总之都是最底层的地方。

可年复一年,真正脱颖而出的屈指可数。

哪怕有人背靠大树,成效也不明显。

并非青年组织无人可用,而是这些年轻人阅历尚浅,难扛重担。

你看侯亮平,背景那么硬,下基层第二天就被教训一顿,第三天灰溜溜滚回来,不就是明证?

陈俊杰的疏忽,并非懒政怠惰,而是过往经验告诉他:这条路几乎没人能真正突围,大多数最终归于平凡。

谁能想到,祁同伟能够逆天改命?

他硬是靠着自己一手一脚,把一个偏远乡镇打造成国家级农业样板区。

这才叫真本事!

可惜当组织意识到这一点时,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

在祁同伟最艰难的时候,没人伸手;如今人家站稳了脚跟,凭什么还要回头认你?

靠级别?

别开玩笑了!

就算他是汉东青年组织的一把手,论职务也比祁同伟低两级。

更何况对方才二十一岁,已是实职县令,这般晋升速度,堪称妖孽。

因此,陈俊杰见祁同伟,从不敢摆领导架子,完全是平等相待,小心翼翼。

祁同伟看着陈俊杰头顶不断浮现的文字气泡,心中暗暗摇头:这位心思也太复杂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