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逆天改命祁同伟,无限进步! > 第175章 是注定要走的一步

第175章 是注定要走的一步(1 / 2)

企业只有赚到钱,才能按时给员工发工资,也才能把合作协议真正推行下去。

如果公司亏本,农民的收入也就没了保障。

这是相辅相成的事。

赵立春认可地点点头,又问:

“还有别的难处吗?”

赵公子脱口而出:

“人才短缺!”

“特别是懂技术的农业员。”

“我们对农产品的标准高,必须派人长期驻点指导。”

“现有的技术人员远远不够用。”

“就算搞了勤工助学项目,缺口还是很大。”

“东大这片地太大,南北方农村差异明显,想找本地出身的农业专业学生不容易。”

“十里不同音的地方,沟通都成问题。”

淮河以北还好些,过了淮河往南,真是十里八村口音都不一样,有时候同一个镇子里,村子之间都说不到一块儿去。

而农业生产讲究精准,技术员讲的东西,农民必须听得懂、理解得了。

所以最好是本地人来做技术推广,才能避免鸡同鸭讲。

此外,东大各地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农业院校,一方面固然是国家重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生产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

不只是作物习性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水土条件、施肥管理这些实际难题。

这些都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能解决的,全是实实在在的挑战。

“说到底,我们丰收集团的平台还是小了些。”赵公子叹了口气,“我们是民营企业,在抢人才这块,拼不过国企和体制内的单位。”

语气里透着一丝无力。

别人企业发展受限,愁的是资金和市场;而他们丰收集团头疼的,却是人手不足。

可其他企业连走到这一步的机会,都还没有呢。

“伟哥早就开始谋划了,所以即便眼下用不上,二王村也必须把学校全面建起来。”

“这确实是整个布局中最关键的一环。”

“可题题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赵立春与钱丰轻轻点头。

丰收集团的管理层向来务实,从不盲目铺摊子,有多少资源就做多大事。

两位领导心里是认可的。

钱丰开口问道:

“小祁同志这边有什么打算?”

赵瑞龙苦笑了一下:

“伟哥提了个想法,但我们觉得……有点大胆。”

钱丰来了兴趣:

“说来听听。”

赵瑞龙摊了摊手:

“他想放开农业供销公司的合资门槛,让外面进来。”

嗯?!

赵立春和钱丰眼神一凝,钱丰立刻追问:

“具体怎么回事?”

赵瑞龙继续道:

“伟哥对目前供销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太满意。”

“他觉得,丰收集团不能只当个样板,还得当领头雁。”

“要带着别的地方一块儿往前走。”

“光靠我们自己推,太慢了。”

“现在最现实的路子,就是借势发力。”

钱丰心头一动:

“怎么个借法?”

“拉各省的国有资本进来。”

“比如汉东省的农业扶持资金。”

什么?!

赵立春和钱丰都愣住了:

“同伟……真是这么讲的?”

赵瑞龙点点头:

“一点没错,这是伟哥亲口说的。”

“只是内部有些不同声音。”

赵立春问:

“有哪些顾虑?”

赵瑞龙如实回答:

“欧洋的意思是,咱们现在发展势头很好,就算暂时没铺开,三年内拿下华东六省一市没问题。”

“没必要引入外人。”

“再者,外来资本虽然能加速扩张,但利润得分出去,更麻烦的是,股东多了,决策权就容易分散。”

“他说,我们现在这条路走得稳,避免了盲目冒进。”

“这一切,都是伟哥带得好。”

“要是引进资本反倒动摇了他的主导权,那宁可不搞。”

赵立春和钱丰齐齐点头。

两人彼此看了一眼,都能看出对方眼中的震动。

二王村走到今天这一步,早已超出所有专家的预判。

长江论坛那些学者亲自来考察过,打死都不信这里去年还是深度贫困村,若不是有照片为证,怕是要当场质疑数据造假。

这就是个活生生的奇迹。

尤其是那个农业供销公司,更是核心所在。

不是没人下乡收菜、收粮。

可谁能做到他们这样,把八成利润留给农民?

这种事,别人听都没听说过。

哪个收货的不是拼命压价?

中央给祁同伟派保镖,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冈本那边狠狠赚了一笔。

实话说,想让他和另外两位核心人物出事的人,从来就没断过。

农业供销公司的出现,直接掐断了多少地头蛇的财路。

单个农民斗不过那些‘菜霸’,力量太弱。

可供销公司不一样,是个庞然大物。

哪个‘菜霸’敢跟这样的实体硬碰?

农民得了实惠,自然有人丢了饭碗,一得一失之间,牵动的利益太大。

再加上这家公司的性质特殊,中央早就在盯着了。

赵立春直截了当地问:

“那最后你们是怎么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