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大内第一高手?(1 / 2)

老管咧嘴一笑,压低声音说:

“悄悄跟你们讲,咱们这儿是试验点。”

“伟哥讲过,再有两年,咱们村的模样,就是二十年后全国大多数村子的样子。”

杨建华听了,眼里泛起光,却又带着几分感慨:

“真能等到那一天吗?东大的乡亲们都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可还要等二十年……太久了。”

许正阳的手早已紧紧攥成拳头,指节发白。

他和杨建华不一样。

她虽出身南粤,却是羊城市区人,从小在城里长大。

而他是中原省农村出来的,骨子里刻着那片土地的贫瘠与沉重。

中原大地,自古兵家必争,战火不断,农民的日子像被压在石头下的草,艰难地挣扎着活。

多少人家守不住田地,只能背起包袱外出讨生活。

他对那些情景太熟悉了——破屋漏雨、孩子辍学、老人病倒在床却没钱医治。

杨建华觉得二十年太长,可许正阳却觉得,如果只需二十年,就能让中原的父老乡亲过上如今二王村的生活,哪怕搭上自己这条命,他也愿意!

就在这一刻,他对丰收集团的感情彻底变了。

从前只是执行任务,现在是发自内心地想为这个目标拼一把。

动力完全不同了,像是从根上换了个人。

管春秋继续说道:

“这房子不小,一个人住确实冷清。

我建议你们把家里人接来。”

“别担心来了没活干,村里现在缺的就是人手,只要肯做事,总能找到适合的位置。”

“特别是上了年纪的长辈,更该搬来。”

“这儿气候好,山水养人,空气干净,晚上还能听见虫鸣鸟叫。”

“老年活动也多得很,跳舞、下棋、唱戏都有地方。”

“我爸妈还有我爱人爸妈都搬来了,四老同住,天天热闹得不行。”

两位老人其实用不了几间房,年纪大了最怕寂寞,有人陪着说话,连药都少吃两粒。

杨建华心动了:“我爸妈年纪也不小了,确实可以考虑过来。”

许正阳轻轻摇头:“我没家人,一个人。”

至于他是不是真孤儿,没人说得清。

他是师傅在少林寺门口捡来的,打小就在庙里长大。

他也没打算寻亲——能把娃放在寺庙门口的人家,找回来又能怎样?

管春秋点点头:“你跟伟哥还真像,他也是孤身一人。”

许正阳不愿多谈这些:“走吧,去总部看看。”

前往安保中心的路上,许正阳忽然停下脚步,目光落在路边的路灯上。

“那上面装的是什么?”

管春秋随口答道:

“太阳能灯。”

“天晴的时候吸收阳光转化电能,晚上按点释放照明。”

“原来这儿也是普通电灯,后来研发中心在电池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这才换成了这种。”

“每晚十点前亮灯,之后自动熄灭。”

杨建华好奇:“怎么不整夜开着?是蓄电不够?”

管春秋笑着摆手:“不是技术问题。

十点以后大家都该休息了,灯一直亮着影响睡眠,对身体不好。”

杨建华顿时明白过来。

可许正阳却盯着管春秋,语气沉了下来:

“你知道我想问的不是灯的事。”

杨建华一愣:“许总,您指的是……”

许正阳抬起手,指向路灯顶端一个不起眼的小装置:

“我说的是那个‘眼睛’。”

“每一盏灯上都有。”

“我们路过的好几个路口也都装着一样的东西。”

管春秋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许总真是警觉!”

他放低声音:

“那是监控探头。”

许正阳和杨建华同时一怔。

管春秋一边往前走,一边低声解释:

“这也是咱们正在试的新技术之一。”

“这些摄像头带红外功能,夜里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谁在路上走,一眼就能认出来。”

“这——也是二王村最大的秘密之一。”

没走多远,管春秋便领着两人拐进一间隐蔽的屋子。

门口守卫森严,经过一番查验身份、通报姓名后,才允许他们进入。

许正阳和杨建华一踏进门,顿时愣在原地。

整面墙被无数块显示屏填满,密密麻麻排列整齐,每一块屏幕上都标注着时间、地点与日期,细看之下,画面竟是正在发生的实时影像。

管春秋语气里透着自豪:

“这是我们监控中心的核心区域。”

“像这样的系统,村里总共建了五处。”

许正阳略一蹙眉,问道:

“有必要做到这种程度吗?”

管春秋坦率答道:

“为了安全。”

“最开始,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

那阵子各地频传儿童失踪的消息,伟哥特别上心。”

“虽说咱们村有民兵巡逻队,但他还是坚持要上这套监控体系。”

“不仅如此,他还把全村每个人的资料全都录入了系统。”

“一旦出现陌生面孔,后台立刻就能识别并报警。”

“为实现这个功能,工大整整三百名师生熬了半年才搞定。”

杨建华听得直咋舌,忍不住问:

“这技术很难搞?”

管春秋点头:

“非常难,几乎是从零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