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还没什么话语权,只能跟小桥镇的二十一个村子签了收购协议,现在还剩十九个。”
“至于流水县别的地方,洋葱都得等到秋天才种。”
按照汉东的气候,其实洋葱一年能种好几季。
只是这作物偏爱干燥、耐得住寒冷,最佳的播种时间还是秋末春初。
再加上生长期长,要是雨水一多,那就真麻烦了。
易学习很快调整了状态,说道:
“小桥镇是我们县的重点示范镇,他们富起来了,全县都看得见,其他人要是想过上好日子,自然会照着他们的路子走。”
他顿了顿,又问:“我马上要出发去市府,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祁同伟低声提醒:
“县令,我觉得你临走前最好先给高老师打个电话汇报一下。”
“毕竟整个计划你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真问起来你也答得上来。”
“就是有一点,你得准备好承受高老师的责问。”
一想到高育良那张不苟言笑的脸,易学习心里直打鼓,赶紧虚心请教:
“伟哥,你说我该怎么应对才好?”
祁同伟提醒道:
“高老师以前可是汉大的教授,最喜欢那些聪明、有担当、能吃苦的学生。”
易学习顿时心领神会:
“明白了,我这就向高大人汇报。”
祁同伟满意地笑了:
“易大人果然通达。”
易学习整理了一下情绪,拨通了高育良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高知府听他来电,语气轻松地问:
“学习同志,有什么好消息要跟我说吗?”
其实这段时间,易学习一直专注做两件事——一是维系和祁同伟的关系,另一个就是搞好与高育良的关系。
说实在的,这两边他都处理得不错。
祁同伟自然不用提,跟他的配合非常默契;而高育良那边,关系也相当融洽。
当初高育良能那么顺利地整顿宁家的势力,易学习在里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为本地人,他对宁家的势力了如指掌,有了他在背后支持,高育良才能顺利出手,雷厉风行。
易学习略带兴奋地说道:
“知府大人,我这边有两个消息——一个坏的,一个好的。”
高育良挑眉笑道:
“先说坏的吧。”
易学习压低声音,装出一副失落的语气:
“祁同伟牵头的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项目,这事已经瞒不住了。”
国家级?
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还瞒着?
这几个词怎么能混在一起?
高育良一听,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这还真是个坏消息。”
“你们胆子也太大了,这么大的项目居然不汇报就擅自行动!”
他语气加重:“好消息呢?”
易学习的语气立刻一转,掩饰不住的激动:
“小桥镇的丰收食品加工厂刚刚接到了北方联合农业国客户的一千三百万美元订单,祁同伟正在组织村民发货!”
一千三百万美元?
还马上就能交货?
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高育良忍不住问:
“这都是什么时候的事?”
易学习立刻答道:
“是去年秋收后祁同伟接的单子,当时他跟我说过一声,我没太当回事。”
高育良声音陡然提高:
“一千三百万美元,按现在汇率算得上亿了!”
“这么大的事,你居然说没当回事?”
“赶紧来市府一趟!”
易学习连忙应道:
“是,我马上到。”
挂了电话,他长舒了一口气。
祁同伟都已经点到这份上了,要是他还听不出深意,那可真是白活了。
易学习可是正经大学生出身,自然明白领导喜欢什么样的下属。
听话的固然讨喜,但偶尔犯点小错、又能及时改正的,反而更容易被记住。
“我伟哥,当年可是汉大学生会主席!”
他精神一振,驱车赶往市府。
他如今在吕州市声名显赫,高育良的秘书小郝早已候在门口,一见到易学习便迎了上来,低声提醒道:
“易主任,领导今天情绪不太高。”
易学习点了点头,眼神中透出谢意。
他整了整衣领,轻轻敲了敲门,随后推门而入。
高育良斜眼瞥了他一下,没说话,低头继续翻着手中的书。
易学习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对方不发话,他就一直不动声色地等着。
他心里明白,这是在让他“学习”呢。
易学习心里泛起一丝苦笑,没想到自己也有被晾着的一天。
眼角一扫,他认出高育良看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三本!
他心里一紧,这本书可是越看越上头。
难道高书记这是要给他来点精神压力?
不至于吧?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易学习心里七上八下。
好在过了大约一刻钟,高育良终于把书合上,淡淡开口:
“说说吧,小桥镇那边到底怎么回事?”
阿廖沙的心情起伏不定,像坐过山车一样。
赵瑞龙带着他走了好几里路,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