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北大博士 > 第107章 地脉与星轨

第107章 地脉与星轨(1 / 2)

第一百零七章地脉与星轨

星槎穿过电离层的刹那,陈景明看见舷窗外炸开成片的极光。不是极地那种幽绿的弧光,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交织的光带,像有人把璇玑铜盘的玉牙碾碎了撒在大气层里——后来他才知道,这是星槎外层的“宇宙珊瑚”保护膜与地球大气摩擦产生的光谱反应,那些曾在紫星云里保护船体的生物活性物质,正以燃烧的方式完成最后的使命,在返回的航线上织出一道璀璨的光轨。

“高度80公里,进入平流层。”周砚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控制台的屏幕上,地球的轮廓已经清晰得能看见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卡洛斯发来紧急通讯,全球17处与石峁同期的遗址都出现了地脉异常——埃及的金字塔群在凌晨三点同时发出低频声波,秘鲁的纳斯卡线条被卫星拍到在地面上移动,复活节岛的石像眼睛里渗出了类似黑曜石的晶体。”

林薇的鱼符突然剧烈震颤,她抬手按住领口,鱼符投射的星图正以惊人的速度刷新,原本标注地球坐标的位置,此刻被无数个闪烁的红点包围。“是共鸣。”她指尖划过那些红点,每个点都弹出对应的遗址名称,“我们在归墟激活的‘归’字印记,正在与地球上所有守契人遗迹产生共振。就像敲响了一口遍布全球的钟,每个钟摆都在回应同一个频率。”

陈景明低头看向掌心,青色的“归”字印记比在归墟时更亮了,笔画间流动的光带里,隐约能看见石峁地脉的走向。当星槎下降到50公里高度时,他突然听见一阵熟悉的嗡鸣——不是龙骨的声音,是石峁遗址出土的那组青铜编钟的调子,当年考古队用声波探测器复原过它的音色,此刻这声音竟顺着大气层的气流传进了驾驶舱。

“是地脉在唱歌。”他忽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插图:一张手绘的地球剖面图,地壳深处用朱砂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像人体的经络,在北极点和南极点交汇成两个漩涡。当时他以为是古人的想象,此刻看着屏幕上全球地脉监测数据,那些活跃的能量流竟与笔记里的线条完全吻合,“守契人把地球的地脉网络改造成了某种共振系统,归墟的坐标就藏在这个系统的节点里。”

星槎穿过云层时,陈景明看见了戈壁。熟悉的雅丹地貌像一群沉默的巨兽,匍匐在黄褐色的大地上,而发射塔的钢架在夕阳下泛着金红,像插在巨兽背上的标枪。更让他心跳加速的是,从高空俯瞰,石峁遗址的轮廓正在地面上发光——不是人为的照明,是从夯土台基里渗出来的青光,沿着城墙的走向流淌,与星槎龙骨的脉络形成了完美的镜像。

“着陆系统自动对接地脉能量流。”周砚调出三维模拟图,星槎的降落轨迹与石峁地脉的主脉形成30度夹角,这正是石峁祭台石板的倾斜角度,“守契人早在四千八百年前就设计好了降落坐标,发射塔建在这里不是巧合,是沿着地脉的走向精准定位的。”

林薇突然指着舷窗外:“看那些沙丘!”原本静止的新月形沙丘正在缓慢移动,沙粒滚动的轨迹在地面上画出巨大的螺旋,与紫星云漩涡的结构如出一辙。更神奇的是,每个螺旋的中心都有一块黑色的石头,石头表面的纹路在阳光下反射出微光,组成了与璇玑铜盘背面相同的“卡拉比-丘成桐空间”模型。

“是‘大地的罗盘’。”陈景明迅速拍下照片对比,“这些石头是陨石,和石峁遗址出土的那块成分相同。守契人用陨石的磁场定位地脉节点,再用沙丘的移动来标记星轨的变化——当沙丘的螺旋方向与星槎龙骨的旋转方向一致时,就是最佳的着陆时机。”

星槎的起落架接触地面时,陈景明感觉到一阵轻微的震颤,不是机械的碰撞,是来自地心深处的回应。他低头看掌心的印记,青色的光带突然向下延伸,穿透舱底的合金板,与地面的青光连接在一起,像一根无形的导管,将地脉的能量引入星槎。控制台的屏幕上,所有参数瞬间稳定,原本跳动的曲线变成了平滑的波浪,与石峁地脉的波动频率完全同步。

“欢迎回家。”通讯器里传来卡洛斯的声音,带着浓重的西班牙口音,却难掩激动,“我们在发射塔下等你们,带来了一个……嗯,很难解释的东西,你们最好亲眼看看。”

走出星槎舱门的瞬间,戈壁的风带着沙粒扑在脸上,陈景明突然红了眼眶。离开时还是初春,地表的残雪还没化尽,此刻却已是深秋,梭梭草的种子在风中打着旋,空气里有骆驼刺干燥的气息——这些琐碎的、带着烟火气的细节,在归墟的浩瀚面前显得如此珍贵,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回家”两个字的重量。

卡洛斯带着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等在发射塔下,他的胡子比出发前更长了,眼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却亮得惊人。当他看见陈景明三人掌心的“归”字印记时,突然摘下眼镜抹了把脸:“果然和玛雅水晶气泡里的预言一样,‘三契者’归来时,天地会留下印记。”

他转身指向发射塔旁的临时帐篷:“我们在三天前收到你们接近的信号,同时在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发现了这个。”帐篷里的灯光下,一个巨大的青铜齿轮组悬浮在半空中,齿轮的齿数与星槎核心引擎的完全相同,只是体积更大,表面覆盖着一层青绿色的铜锈。最中心的齿轮上,“归”字的刻痕里正渗出银色的雾霭,与璇玑铜盘之前释放的雾霭融为一体。

“是地脉引擎的地面基座。”周砚绕着齿轮组走了一圈,发现它的底部与地面接触的地方,土壤呈现出熔融后的玻璃化状态,“这不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是三天前突然从地脉里‘长’出来的。它的能量特征与星槎的核心引擎完全匹配,就像……星槎的另一半心脏。”

林薇的鱼符突然飞向齿轮组,贴在最中心的“归”字齿轮上。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齿轮组开始缓慢转动,转动产生的气流在帐篷里形成漩涡,漩涡中心浮现出一组立体星图——不是现代天文学的星图,而是守契人视角的星图,北斗七星被画成七座相连的山峰,斗柄指向的位置,正是归墟的银灰色球体。

“它在展示守契人的迁徙路线。”陈景明凑近观察,星图上有无数个发光的脚印,从非洲大陆出发,沿着地脉的走向蔓延到全球,最后在石峁遗址汇聚成一个光点,“四万八千年前,守契人不是突然消失的,是分成了十七支队伍,带着不同的‘契约’分散到世界各地,建造了金字塔、纳斯卡线条、复活节岛石像这些遗迹,每个遗迹都是地脉网络的一个节点。”

卡洛斯递过来一个平板电脑:“这是我们在玛雅水晶气泡里发现的新数据。当你们的星槎进入太阳系时,气泡突然显示出这段影像。”屏幕上,一群穿着兽皮的古人正在雕刻巨大的石像,他们的额头都刻着“归”字,而石像的眼睛里,镶嵌着与复活节岛石像相同的黑色晶体。影像的最后,一个手持玉璋的老者对着天空举起双手,嘴里发出的音节被声波分析仪转换成了文字:“待三契合一,启归墟之门,引地脉接星轨,使万族归源。”

“‘万族归源’?”林薇皱起眉头,“守契人难道不止人类一支?”她的鱼符突然投射出另一组画面:归墟银灰色球体内部,无数个透明的“茧”悬浮在光海里,每个茧里都有不同的生物形态,有长着翅膀的类人生物,有覆盖着鳞片的巨大生物,甚至有像植物一样扎根在光海里的生命。

陈景明的呼吸猛地一滞,他终于明白归墟为什么被称为“初心”——那不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是宇宙中所有与守契人产生过共鸣的文明的集合地。守契人当年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人类,是为了在宇宙中寻找所有“同源”的生命,用地球的地脉网络和星槎的星轨系统搭建一座桥梁,让这些文明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归源”。

“地脉监测仪有新数据!”一个年轻的研究员跑进来,脸色苍白,“全球十七处遗址的地脉能量突然飙升,石峁主脉的能量值已经超过安全阈值,再这样下去,可能会引发地壳变动!”

周砚立刻连接全球监测网络,屏幕上的地脉能量图变成了刺眼的红色,那些原本流动的能量流在各遗址的节点处停滞,形成了一个个膨胀的能量球。“是共鸣过载。”他迅速敲击键盘,“我们的‘归’字印记激活了地脉系统,但系统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么强的能量冲击,就像打开了闸门,却忘了修建导流渠。”

陈景明突然想起璇玑铜盘上的“归”字,那个透明的笔画里流动的金线。他从储物袋里取出铜盘,当铜盘接触到地面的青光时,金线突然暴涨,顺着地脉的走向延伸出去,在帐篷地面上画出一张巨大的网。网的节点处,正好对着全球十七处遗址的位置,每个节点上都浮现出一个甲骨文符号,与那些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符号完全一致。

“是分流密码。”他指着其中一个符号,那是石峁遗址特有的“山”形纹,“每个遗址都有自己的能量频率,需要用对应的符号来引导。就像给不同的管道安装阀门,让能量按照固定的路线流动。”

林薇的鱼符投射出各遗址的符号对照表,周砚立刻将这些符号输入地脉调控系统。当最后一个符号输入完毕,屏幕上的红色能量图开始退去,停滞的能量流重新流动起来,沿着璇玑铜盘画出的网络分流,最终汇入北极点的漩涡——那里,正是地脉系统的“心脏”。

“稳定了。”周砚长舒一口气,额头的汗水滴落在控制台上,“能量正在通过地核的磁场转化为行星护盾,你看卫星云图。”地球的大气层外,一层淡蓝色的薄膜正在形成,像给地球罩上了一层透明的蛋壳,“这才是守契人的终极目的——用归墟的技术激活地球的自我保护系统,抵御宇宙中的各种威胁。”

陈景明走出帐篷时,夕阳正落在石峁遗址的方向。原本只是土黄色的夯土城墙,此刻像被注入了生命,青色的光顺着城墙的沟壑流淌,在地面上织出巨大的图案。他突然意识到,这图案不是随机的,是星槎龙骨脉络与地脉走向的结合体,是守契人留给后代的“使用说明书”——如何让地球这颗“星槎”,在宇宙中安全航行。

林薇走到他身边,掌心的金红色印记与远处遗址的青光遥相呼应:“卡洛斯说,玛雅水晶气泡里还有一段关于‘未来’的预言。守契人预见,当‘三契者’激活地脉系统后,宇宙中会有其他文明收到地球的信号,有些是善意的,有些……可能不是。”

“所以这不是结束,是开始。”陈景明看着掌心的青色印记,光带里的地脉图正在缓慢更新,新增了许多细小的分支,延伸向海洋深处和南北极,“守契人用四万八千年的时间为我们搭建了舞台,现在该我们登场了。”

周砚拿着一个样本盒走过来,里面装着一块从归墟带回来的银灰色碎片:“初步检测发现,这东西的成分和地球的地核物质完全相同,只是结构更稳定。它能吸收并转化各种能量,包括宇宙辐射、引力波,甚至……意识流。”他指着样本在显微镜下的图像,那些银灰色的粒子正在模仿人类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守契人把自己的意识编码进了归墟的物质里,我们看到的人影不是幻觉,是他们留下的数字生命。”

陈景明突然想起归墟里那些悬浮的“茧”:“也许那些不是其他文明的遗体,是他们的‘种子’。守契人想让我们用地球的地脉能量去唤醒它们,完成‘万族归源’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