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北大博士 > 第104章 星槎的骨相

第104章 星槎的骨相(1 / 2)

第一百零四章星槎的骨相

戈壁的月光突然变得粘稠,像融化的白银淌过发射塔的钢架。当璇玑铜盘的最后一缕影子与塔尖重合时,林薇的鱼符突然裂开细缝,里面渗出淡金色的液体,滴在地面凝成细小的星图——那液体落地即凝,用指甲刮擦竟泛起金属光泽,周砚取样分析后发现,是铱铂金合金与某种未知有机质的共生体,分子链的缠绕方式与星槎船体的龙骨结构完全一致。

“是星槎的‘骨血’。”陈景明用放大镜观察着地面的凝痕,这些痕迹正在缓慢延伸,像植物的根系扎进戈壁的沙层,“《周髀算经》里说‘数之法出于圆方’,圆是天,方是地,而这合金液体能同时呈现晶体的方与流体的圆,正是天地相济的材质。”他忽然想起石峁玉璋的中空管道,那些管道内壁的螺纹与此刻液体凝固的纹路间距相同,都是每厘米3.14圈——接近圆周率的数值,“守契人用数学常数作为器物的‘基因序列’,玉璋是血脉,璇玑是神经,现在这液体,是要给星槎‘正骨’。”

周砚的控制台突然弹出警报,星槎的温控系统出现异常波动。他调出舱内实时画面:原本银灰色的龙骨正在变色,每根桁梁的表面都浮现出与鱼符同源的光纹,像沉睡的龙在舒展鳞甲。当他将璇玑的参数输入温控系统,那些光纹突然加速流转,舱内温度瞬间稳定在18.3c——这个数值恰好是石峁遗址土壤的年平均温度,也是陈景明当年发现第一块玉璋碎片时的环境温度。

“不是巧合。”林薇的指尖还残留着鱼符裂开时的灼热,她看着地面延伸的合金痕迹已经触及发射塔的基座,“鱼符里的液体在引导我们找到星槎的‘病灶’。”她忽然想起三天前的压力测试,星槎的左翼舷窗出现过0.3毫米的形变,当时以为是材料疲劳,现在才明白,是缺少璇玑校准的“骨相”匹配。

凌晨三点,卡洛斯的全息投影带着浓重的喘息声出现。背景里的玛雅竖井正在坍塌,绿色极光中那些石英晶体突然炸裂,碎片在空中拼出巨大的螺旋——那螺旋的螺距是2.3光年,正好对应盾牌座δ星团到暗物质通道入口的距离。“尤卡坦的石灰岩里渗出水银了。”他举着地质探测仪,屏幕上的水银蒸汽浓度曲线与璇玑转动的频率完全同步,“这些水银在地下形成回路,与石峁的陶管、你们的合金液体,构成了横跨半球的共振网络。”

陈景明立刻翻出世界地质图,用红笔在石峁、尤卡坦、指挥中心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形恰好将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包含在内。“是龙脉的节点。”他指着地图上的喜马拉雅造山带,那里的地磁异常区与璇玑铜盘的磁场强度峰值完全重合,“古人说‘昆仑为天柱’,这三个点就是天柱的支点,守契人用矿石的共振撬动了地球的磁场,把星图信息放大成跨大陆的信号。”

林薇突然注意到星槎龙骨的光纹正在收缩,每道纹路的末端都指向舱内一个隐蔽的凹槽——那是设计时预留的检修通道,从未启用过。她带着璇玑铜盘进入星槎,当铜盘贴近凹槽时,七枚玉牙突然弹出,精准嵌入凹槽的七个锁孔,像钥匙插进了锁芯。舱内响起低沉的嗡鸣,原本裸露的管线开始自动拼接,接口处冒出与通风口颗粒相同的萤光,在空气中凝成完整的星图投影。

“是导航核心的接口。”周砚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他正追踪着萤光的轨迹,这些轨迹在星图上标出的航线比之前多出三个拐点,每个拐点都对应着一颗脉冲星的位置,“脉冲星的周期是宇宙中最稳定的时钟,守契人在航线上设置了‘时间锚点’,防止星槎在暗物质通道里迷失时间坐标。”

陈景明在铜盘背面的同心圆里发现了新的刻痕。最外侧的圆上刻着七个符号,与他二十年前在洛阳古墓发现的龟甲刻符完全一致——当年以为是祭祀用语,现在对照星图才发现,每个符号都对应着一种星际辐射的频谱。“这是辐射预警系统。”老人用沾着蒸馏水的棉签擦拭刻符,符号遇水后显露出更深的纹路,组成一组二进制代码,“翻译过来是‘三垣四象’,三垣对应三种致命辐射带,四象是规避航线的四个象限。”

卡洛斯的全息投影突然闪烁,背景里的竖井已经完全坍塌,他举着最后一块石英晶体碎片喊道:“碎片的折射角在变化!当温度升到37c时,折射的星图会偏移0.7角秒——这是地球进动的修正值!”他的声音被沙砾撞击的杂音切割,“玛雅石刻里的螺旋纹,其实是地球自转轴的摆动轨迹,守契人早就算出万年尺度的天文变化,给星槎加了‘岁差补偿’!”

林薇的鱼符此刻正贴在璇玑铜盘的中心,那些裂开的细缝里渗出的液体顺着玉牙流进星槎的凹槽,在舱内凝成透明的管道。她顺着管道望去,这些管道在星槎的驾驶舱汇聚成一个拳头大小的空腔,空腔内壁的刻度与璇玑的齿牙角度一一对应,恰好能容纳那颗从鱼符里脱落的黑曜石。

“是‘领航员’的座位。”陈景明颤巍巍地将黑曜石放进空腔,接触的瞬间,整个星槎突然亮起,穹顶的舷窗变成巨大的屏幕,将戈壁的星空倒映其中。屏幕上的猎户座旋臂正在缓慢转动,转动的角速度与璇玑铜盘的转速完全同步,“《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这空腔就是‘帝车’的驾驶座,黑曜石是‘车辖’,握着它的人,就能借璇玑之力驱动星槎。”

周砚的模型突然报错,暗物质通道的密度参数出现剧烈波动。但未等他调整,星槎的主控屏幕上自动弹出一组新数据,数据的来源显示为“璇玑校准”——新参数将通道的安全阈值提高了17%,正好避开刚才探测到的高密度暗物质团。“是实时校准。”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值,这些数值的变化频率与卡洛斯那边的水银蒸汽浓度完全一致,“整个地球的共振网络都在为星槎提供数据更新,就像给远航的船实时播报洋流。”

戈壁的风再次起时,带着不同寻常的暖意。林薇站在星槎的驾驶舱里,握着那颗已经与空腔嵌合的黑曜石,忽然能“看见”星槎的骨骼在生长——那些合金液体凝成的管道正在延伸,与龙骨的每根桁梁形成闭环,光纹在闭环中流转,像血液在血管里奔涌。当她转动手腕,璇玑铜盘的玉牙跟着转动,屏幕上的星图立刻偏移,暗物质通道的三维模型随之调整,显露出之前未被发现的分支。

“是‘灵犀’系统。”陈景明的声音带着敬畏,他看着林薇手腕上的鱼符残片与璇玑的光纹连成一片,“守契人把操控权编码进了生物特征里,鱼符是‘信物’,璇玑是‘法器’,只有两者相契的人,才能真正驾驶星槎。这不是技术,是‘天人感应’的具象化。”

周砚将新发现的分支通道参数输入模型,发现这条分支能避开三次x射线暴中的两次,将航行时间缩短11%。更惊人的是,分支的终点与卡洛斯发现的棕矮星引力场完美衔接,形成“引力弹弓”的最佳角度——计算显示,借助这颗棕矮星的引力,星槎的跃迁速度能提升至0.8倍光速,且能耗降低34%。“参数里藏着斐波那契数列。”他指着屏幕上的能量曲线,“每个拐点的能量值都是前两个数值的总和,守契人用最基础的数学规律,给我们铺了条省力的路。”

清晨六点,第一缕阳光刺破戈壁的薄雾,照在星槎的舷窗上。那些凝结的合金管道突然开始发光,在舱内投射出无数细小的光斑,这些光斑落在地面,组成与石峁祭台完全相同的图案——祭台中央的凹槽里,曾出土过一块与黑曜石材质相同的陨石,当时检测发现,陨石内部的气泡分布与太阳风的粒子密度分布一致。

“是能源核心的启动序列。”林薇忽然明白,当她握紧黑曜石时,星槎的能量读数开始攀升,那些光斑组成的祭台图案正在缓慢旋转,转速与太阳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守契人用太阳的‘呼吸’作为能源钥匙,石峁祭台是地面的接收器,星槎的空腔是飞船的接收器,只有两者同时对准太阳时,才能启动核心。”

卡洛斯传来的最后一组数据里,藏着更关键的线索。那些石英晶体的碎片在坍塌前记录下一组引力波信号,频率与盾牌座δ星团的主序星脉动频率完全一致。“是‘宇宙的心跳’。”他的声音带着信号干扰的杂音,“玛雅人刻在洞穴里的‘末日历法’,其实是这颗恒星的脉动周期表,他们在提醒我们,抵达时要避开恒星的活跃期。”

陈景明从拓片的夹层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羊皮纸,上面用朱砂画着星槎的剖面图——这张图他藏了三十年,当年以为是古人的幻想,现在对照舱内的结构才发现,连每个铆钉的位置都分毫不差。图上标注的“昆仑天柱”指的是星槎的能量核心,“弱水三千”是冷却系统的液态金属循环,而“归墟”则是暗物质推进器的喷口,旁边用小楷写着“乘气而行,御光而止”。

“是操作手册。”老人的手指抚过“乘气而行”四个字,星槎的推进器突然喷出淡蓝色的气流,这些气流在空中凝成与通风口颗粒相同的星点,“气是暗物质,光是星图,守契人早就把驾驶方法写进了神话里。”

林薇的鱼符残片此刻完全贴在璇玑铜盘上,那些裂开的细缝正在愈合,露出里面更细密的纹路——这些纹路不是平面的刻痕,而是立体的星图,包含着从盾牌座δ星团到仙女座31伴星系的完整航线。当她将意识集中在伴星系的位置,星槎的主控屏幕突然切换视角,显示出那个蓝白色星系的实时影像——这影像比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精度高37倍,能清晰看到星系边缘的行星带。

“是量子纠缠通讯。”周砚的瞳孔因震惊而收缩,他检测到星槎的通讯系统与某个未知的深空探测器建立了连接,信号延迟为零,“守契人在四万八千年前就布好了探测器网络,像在宇宙中撒下的渔网,我们看到的影像,是渔网实时传回的‘渔汛’。”

戈壁的风沙开始退去,露出地面下延伸的合金脉络。这些脉络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与石峁遗址的陶管、玛雅的水银回路在卫星地图上连成完整的星图,地球的经线和纬线成了星图的坐标格,每座山脉的走向都对应着星际航线的偏转角度。陈景明忽然想起《山海经》里的“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现在才明白,这不是地理记载,而是星槎的尺寸参数——八千立方光年的航行范围,一万仞(约合4万米)的船体高度,与星槎的设计数据惊人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