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并行(2 / 2)

他从军装内侧口袋里取出一个用手帕仔细包好的饭团。饭团已经冷了,但梅干菜特有的咸香依然萦绕在鼻尖。

他小心地掰下一小块,送入口中缓慢咀嚼——这是临行前苏婉宁塞进他行李里的,说是让他路上垫饥。

那是,她的味道,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纽带。

他想起分别时她站在哨所旁的模样。她眼眶泛红,却努力扬起一个明亮的笑容。那个笑容里没有埋怨,只有全然的信任与期待。

他的婉宁,比他想象的更加坚韧!

将剩下的饭团重新包好珍藏,顾淮在书桌前坐下,翻开崭新的笔记本。他在第一页郑重写下日期和驻地名称,随后用钢笔勾勒出一节简单的竹子,在旁边工整标注:

蓄势,节节高。

他或许不懂她研究的那些复杂公式,但他懂得如何积蓄力量,懂得在每个关节处寻找突破。

在这个风沙漫天的傍晚,两个相隔千里的灵魂,正以各自的方式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江南小院的书房里,橙黄的灯光在纱罩下静静流淌了一夜。

苏婉宁完全沉浸在泛黄手稿与密集数据构成的世界里,笔尖在演算纸上发出细密的沙沙声。

偶尔停笔沉思时,她会抬起头,望向窗外墨染的夜空——在那片相同的星幕之下,他或许正就着灯光研究作战地图,或是在沙盘前推演训练方案。

地理的距离固然无法逾越,但思想的共鸣却能穿透千山万水。

当晨光初透,第一缕熹微穿过窗棂,恰好落在她刚刚完成的框架草图上。

这个融合了太姥爷灵感与工程约束的新模型,虽只是雏形,却让理论研究终于触摸到了现实的门槛。

她搁下笔,轻轻活动酸涩的手腕。彻夜未眠的脸上不见倦色,反而漾开一种清澈的平静,就像雨后的江南晴空。

在这个平凡的黎明,她与千里之外的他,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完成了离别后的第一次蓄力。

关山难越,但星火不灭,前路可期。

暑期转眼即逝。

初秋的清晨,薄雾氤氲的站台上,苏婉宁踮起脚尖,小心地将姥姥的行李箱安置在行李架上。

母亲站在卧铺座位前,正细心地为姥姥整理衣领。再过不久,这位曾荣获部级表彰的地质工程师,就要在站台另一头登上南下的列车,重返她牵挂的野外勘探队了。

列车员沿着站台走来,提醒送行亲朋的旅客下车。

姥姥轻轻唤住正要转身的苏婉宁。晨光透过薄雾,在她银白的发丝上跳跃:

“婉宁,记住姥姥的话。'格物致知',既要探索宇宙的浩瀚,也要体察内心的细微。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在书本里,而在流淌的时光中。”

发车的铃声在站台上空回荡。

苏婉宁站在原地,望着列车缓缓启动。透过渐渐加速的车窗,她看见姥姥的身影越来越模糊,最后化作一个温柔的手势。

她快步穿过天桥,赶到另一侧站台。母亲正背着鼓鼓囊囊的地质包,站在南下列车的车门旁。

“婉宁。”

母亲回头朝她微笑,眼角泛起细密的纹路。

“照顾好自己。妈妈会和你一起努力。”

汽笛声渐渐远去,两列火车在晨光中驶向南北不同的方向。

苏婉宁独自站在空旷的站台上,望着铁轨在朝阳下泛着银光,如同两条平行线延伸向远方。

她忽然体会到,成长就是在一次次送别中,学会目送亲人的背影,然后独自转身继续前行。

她想起太姥爷笔记本上那句苍劲有力的话: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如今,母亲深入山川寻找矿脉,姥姥重返讲台传承学问,而她在实验室里破解着宇宙的密码——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着自己人生的远征。

晨风吹动她的衣角,苏婉宁转身走出车站,她将在江南城里,用公式和图纸编织属于自己的星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