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集中精神,感受着两位博士通过那玄乎的“知识支持”通道灌输过来的大量信息碎片:八十年代的农村背景、各种作物习性、当时的政策口号、还有各种听起来很玄乎但其实可能有科学道理的土法子…
然后,我拿起那半截铅笔,在一张旧报纸的空白处,刷刷刷地写下了标题:
《夜半歌声与金种子:槐树坳的科学谜团》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山村连年干旱,庄稼蔫头耷脑。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村头的老槐树每到半夜就发出微弱的光,还有奇怪的歌声(其实是风吹过特定树洞的声音)。村里一个懂点祖传看天象土法的老人结合歌声的调子和槐树叶子的朝向,推断出山后某个洼地可能有地下水。村里的知青(正面形象)不信邪,但本着科学探索精神,带着人去挖,果然挖出了泉眼,还意外发现了一种耐旱的野生稻种,最终解决了村里的难题。结局皆大欢喜,老地主被表扬“民间有高人”,知青受到嘉奖,科学种田思想得到弘扬。
写完最后一个字,我长舒一口气。完美!既有时代需要的正能量,又带点灵异色彩(方便我发挥),最后还圆回了科学!我真是个天才!
【文学性评分:b+。政治正确性:A。悬念设置:A-。预计采用概率:90%。】罗一鸣给出专业评分。
【奖金五块!佐佐快投!然后买肉!】古博士永远那么实在。
我小心翼翼地把稿子折好,塞进口袋。第二天一早,就按照报纸上的地址,找到了那家位于小城一隅、门脸不大的报社。
接待我的还是一个戴着深度眼镜的老编辑。他接过我那写在破报纸上的稿子,先是皱了皱眉。但当他开始阅读后,表情逐渐从漫不经心变成了惊讶,然后是饶有兴趣。
他反复看了两遍,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我:“小同志,这…这真是你写的?这故事…有点意思。”
我立刻进入状态,眼神带着点乡下孩子的淳朴(假装)和一点小得意:“俺瞎编的,就想着…科学也能有点神秘色彩不是?”
老编辑推了推眼镜,笑了笑,从抽屉里数出五张一块钱的纸币递给我:“稿子我们留用了。写得不错,以后多写点这种积极向上又有趣味的。”
“哎!谢谢编辑同志!”我接过那五块钱巨款,感觉手心都在发烫!
第一桶金!到手!
走出报社,我feelg自己就是未来的文坛巨星(幻觉)!第一时间去供销社称了一斤最肥的猪肉,又买了几个白面大馒头,奢侈了一把!
回到我的小破屋,我把肉包子掰开,肉香四溢。小红虽然不吃这个,但也好奇地飘过来,绕着肉包子转圈,传递来“闻起来好香”的情绪。
“古老头,罗冰块!看到没!知识就是金钱!”我得意地啃着馒头夹肉。
【资金流入确认。建议合理规划用途。】罗一鸣提醒。
【干得漂亮佐佐!下次写个《古墓里的无线电波》怎么样?】古博士已经开始策划下一部“巨着”了。
看着手里剩下的钱,又看了看这个四处漏风的小破屋,和小红那抱着墨玉残料、依旧眼巴巴的样子(这石头能量快吸完了),我知道,文学创作这条路来钱还是太慢。
得找个更稳定、更快的路子。
忽然,我想起了昨晚扫街时,罗一鸣提到的那个城西废弃砖窑厂附近的“夜间物资交流会”。
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我脑海里逐渐成型。
(第二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