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走到帐篷外,目光落在营地边缘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种着几株干姜,是去年秋日里岐伯特意留下的种,说是性温,能驱寒。此刻虽未抽芽,但埋在土里的根茎正是合用的时候。他又让人找来几块晒干的艾叶,还有一小罐去年酿的米酒——那酒是用蒸熟的黍米发酵的,性子烈,带着股暖意。
回到帐篷时,妇人的寒战更厉害了,牙齿咬得嘴唇都破了皮,渗出点点血珠。轩辕让石牙取来陶罐,将捣碎的干姜放进罐里,又倒了半罐清水,架在火塘上煮。姜味很快弥漫开来,带着辛辣的暖意,帐篷里的寒气似乎都被驱散了些。
“你看,”轩辕指着陶罐里翻滚的姜块,对石牙说,“这干姜就像冬日里的火种,性子是热的。寒邪在她体内结了冰,就得用这热性的东西去化。”他一边说,一边取出那枚砭石,在火上烤得温热,轻轻按在妇人的肚脐上。
妇人“唔”了一声,像是舒服了些,颤抖的幅度小了些。轩辕又用温热的砭石沿着她的小腹慢慢推拿,指尖能感觉到她腹部的肌肉紧绷着,像是冻硬的土地。
“这地方叫‘关元’,”轩辕低声道,像是在对石牙解释,又像是在对自己确认,“是元气汇聚的地方。寒邪积在这里,就像堵住了阳气通行的关口,得把这关口通开。”他的动作很轻,却带着一股沉稳的力道,仿佛要将掌心的暖意一点点揉进妇人的身体里。
这时,干姜水熬得差不多了,汤汁浓得发褐,散着呛人的辣味。轩辕舀出一碗,又兑了两勺米酒,用小勺一点点喂进妇人嘴里。她起初还牙关紧闭,轩辕便用手指轻轻按揉她的下颌,等她稍稍松口,就趁机喂进去一点。
一碗姜酒汤喂完,已是半个时辰后。妇人的脸色渐渐有了些血色,嘴唇的青紫淡了些,不再像刚才那样抖得厉害。石牙在一旁看得大气不敢出,见妇人呼吸渐渐平稳,才敢抹了把脸上的汗,声音哽咽:“多谢轩辕大哥……多谢……”
轩辕摇摇头,示意他别说话,又取来一些晒干的艾叶,揉成小团,用火种点燃,放在陶罐盖上熏烤。他让石牙扶着妇人侧躺,将温热的陶罐口对着她的后腰,那里是肾的位置。艾叶的烟气带着清苦的暖意,一点点渗入皮肉,妇人喉咙里发出轻微的哼声,像是积在体内的寒气正在慢慢散开。
“阴和阳,就像白天和黑夜,”轩辕轻声对石牙说,“得平衡才好。她这是阴太盛,把阳压住了。就像冬天太冷,草木都不长了。咱们现在做的,就是把多余的阴去掉,让阳能透出来。”他看着妇人渐渐舒展的眉头,心里忽然想起岐伯曾说的话:“治病如治水,堵不如疏,寒则温之,热则凉之。”
到了傍晚,妇人终于不再发抖,额头也有了些温热。石牙熬了些小米粥,她竟能喝下小半碗。轩辕又用干姜和艾叶煮了水,让石牙用布巾蘸着,温敷她的小腹和后腰,嘱咐道:“这几日别让她碰凉水,吃的东西也得温热的,让阳气慢慢养回来。”
走出帐篷时,夕阳正落在西边的山头上,把云彩染得像烧起来一样。轩辕望着天边的霞光,忽然想起春日里的阳气,本该是渐渐升腾的,若是被寒气困住,就像种子埋在冻土下,没法发芽。人身上的阴阳也是这样,一旦失衡,就会生出病来。他摸了摸腰间的砭石,上面还带着些许温热,就像刚才妇人身上渐渐恢复的暖意。
他忽然想去找岐伯,把今日的病例细细说给他听。或许,这阴阳失衡的道理,还能再琢磨得深些。比如,哪些草药是温性的,能助阳气;哪些是寒性的,能抑过盛的火气。若是能把这些理清楚,以后族人再生病,就能少些慌乱了。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轩辕望着营地深处岐伯的药庐,那里还亮着灯火,想来他又在整理草药了。脚步不由自主地朝着药庐走去,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开口,把今日对“阴阳失衡”的感悟说给岐伯听。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与岐伯会如何深入探讨阴阳调治之法,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