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柏子仁水煮好,放温了,轩辕用小勺一点点喂给孩子。孩子喝了几口,喉咙里发出吞咽的声音,眼睛终于慢慢睁开了。他看着轩辕,眼神还有些迷糊,却不再是刚才的惊恐。
“水……”孩子小声说。
“能说话了!”中年汉子喜极而泣,扑通一声跪在轩辕面前,“恩人!大恩人!我刚才瞎了眼,您别见怪!”
轩辕扶起他,笑着说:“孩子只是受了风寒,热邪积在心里,才会抽搐。不是什么恶鬼。”他又转向巫婆婆,语气平和,“婆婆,火能取暖,能做饭,是好东西,但治病得看根由。就像这河水,能解渴,也能淹人,得看怎么用。”
巫婆婆张了张嘴,叹了口气:“我……我治了一辈子病,都是这么过来的。今天才算明白,有些病,不是靠吓唬就能好的。”
轩辕让孩子喝了些温凉的河水,又教中年汉子怎么继续用湿布敷额头,嘱咐他回去后找些薄荷样的清凉草木煮水给孩子喝。“这孩子身子弱,往后别让他受惊吓,也别吃太多热性的东西,比如刚烤好的肉。”
临走时,中年汉子非要把背上的野猪肉分一半给轩辕,轩辕推辞不过,只取了一小块。石生跟在后面,忍不住说:“首领,您刚才那手法真神!要是以前,这孩子怕是……”
“不是手法神。”轩辕望着远处的山峦,“是这孩子的阳气没绝。广成子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能做的,只是帮他把乱了的气理顺,让正气自己站起来。”他忽然想起什么,脚步加快了些,“得快点回有熊部落,这些道理,得跟岐伯好好说说。”
接下来的路,轩辕走得更急了。他心里像揣着团火,那些在崆峒山听着玄奥的“静”与“动”,此刻和沿途见到的草木、河谷、病患一结合,忽然变得清晰起来。阴阳不只是天上的日月,也是人体内的寒热;神气不只是虚无的东西,是能让孩子从抽搐中平静下来的力量。
快到部落边界时,远远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山坡上张望。那身影佝偻着,手里拄着根木杖,不是岐伯是谁?轩辕心里一暖,加快脚步跑过去。
“岐伯!”
岐伯抬起头,看清是他,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快步迎上来:“轩辕!你可回来了!我算着日子,以为你还要过几日才到。”他拉着轩辕的手,上下打量,“瘦了些,但气色比走时好。崆峒之行,看来收获不小。”
轩辕笑着点头,刚想说话,却见岐伯身后跟着个少年,手里提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些草药。少年见了轩辕,忙低下头,脸颊通红。
“这是……”
“哦,这是山子,前阵子跟着我认草药,学得挺快。”岐伯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你走后,部落里倒安稳,就是上月闹了场风寒,我用你教的法子,煮了些生姜水,倒也控制住了。”
轩辕心里一动,指着山子篮子里的草药问:“这些是治什么的?”
山子小声说:“回首领,这是紫苏,岐伯说风寒咳嗽的人,煮水喝了管用。”
“紫苏性温,能散表寒,”岐伯补充道,“我发现它叶子背面是紫的,正面是绿的,倒像个阴阳合在一块儿的东西。”
轩辕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他路上琢磨的吗?他拉着岐伯的手,往部落里走:“岐伯,我跟你说,这次去崆峒,我好像明白了……”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身后跟着石生和山子,还有那些沉甸甸的收获与等待被解开的谜团。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会如何与岐伯分享崆峒所学,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