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集:归程遇杂症
轩辕的脚步踏在归乡的土路上时,秋意已漫过了山岗。行囊里裹着的不仅是东夷的砭石图谱、南疆的草药标本、西域的正骨手法要诀,更装着北地医者临别时塞给他的那卷脉诊歌诀——泛黄的兽皮上,“浮为表,沉为里”几个炭笔字已被摩挲得发亮。他一路南行,昼间观草木枯荣辨药性,夜里就着篝火温故四方医案,倒也不觉得孤寂。
这日午后,队伍行至一处名为“两岔口”的村落。说是村落,其实不过十来户人家,散落在两山夹峙的谷地间。刚进村口,就见几个村民正围着一间草屋唉声叹气,其中一个中年汉子见轩辕背着药篓,眼睛一亮,上前作揖:“先生看着像是懂医的?求您救救我家婆娘吧!”
轩辕跟着他进了草屋,一股混杂着汗湿与药味的气息扑面而来。炕上铺着的旧毡上,躺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面色发灰,嘴唇却泛着不正常的暗红。见她蜷缩着身子,双手紧紧按着小腹,牙关咬得咯咯响,轩辕伸手想探她的额头,手背却被她猛地一推——那力气不大,却透着股说不出的烦躁。
“她这病,都折腾半个月了。”汉子在一旁搓着手,声音发颤,“起初只是说肚子疼,以为是吃坏了东西,喝了些艾草水也不管用。后来开始发烧,烧得糊涂时就说浑身发冷,盖三床被子都喊冷,可摸她身上,偏偏又烫得吓人。”
轩辕点点头,示意汉子按住妇人,自己则蹲下身,三指搭在她腕间的寸口。指尖下的脉跳得又快又乱,像是受惊的小鹿在乱撞,却又带着股沉滞的劲儿,按下去时总觉得被什么东西堵着似的。他皱起眉,这脉象既不像东夷渔民常见的“浮紧脉”,也不同于北地寒症的“沉迟脉”,倒像是两股力气在脉管里打架。
“她发病前,有没有去过什么特别的地方?”轩辕收回手,目光扫过屋内。墙角堆着半筐没吃完的山芋,灶台上摆着个豁口的陶碗,碗底还残留着些深绿色的药渣。
汉子想了想:“约莫半个月前,她去南边的芦苇荡割过柴,回来就说身上痒,起了些小红疹子。当时以为是被蚊虫咬了,没当回事……”
“疹子现在还在吗?”
汉子掀开妇人的袖口,只见小臂上布满了暗色的斑疹,像是被什么东西瘀住了血,按下去也不退色。轩辕凑近看时,发现斑疹之间还隐约有细小的水疱,只是大多已经结痂,留下一个个浅浅的凹痕。
“这些天,请过三个医者来看。”汉子叹了口气,“第一个是南边来的游医,说她是中了湿热,开了些清热的草药,喝了三天,烧得更厉害了;第二个是北边来的老医,说她是受了寒,让她喝生姜羊肉汤,结果喝了两天,肚子痛得更凶,还开始呕吐;昨天请的那个,看了半天,说这病又有热又有寒,他治不了,摇摇头就走了。”
轩辕站起身,走到灶台边,用指尖蘸了点碗底的药渣闻了闻——一股苦涩的草木气,带着明显的寒凉之性,是南疆常见的清热草。他又问:“那生姜羊肉汤,她喝了多少?”
“喝了两大碗呢!我想着羊肉暖身子,总能管用……”汉子的声音低了下去。
轩辕重新蹲回炕边,这次没有摸脉,而是轻轻掀起妇人的眼皮。眼白处布满了红血丝,像是藏着团火,可再看她的舌苔,却又白又厚,边缘还带着些齿痕。他心里渐渐有了数,转头对汉子说:“取碗清水来,再找块干净的布。”
水端来后,轩辕蘸着水,在桌面上画了个简单的图:左边画了团火,右边画了块冰,中间用个箭头连着。“你看,她这病,就像这火和冰裹在了一起。”他指着火,“她去芦苇荡时,沾了南边的湿热,这是‘火’;可她本身体质就偏寒,又在荡里受了露水,这是‘冰’。”
汉子盯着图,一脸茫然:“火和冰怎么会裹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