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盐啊,得是刚从海里捞上来的粗盐,带着海的火气。”渔老指着陶釜里剩下的盐,“若是放久了,潮了,或是磨得太细,那股子劲儿就弱了。就像人一样,得带着几分生猛气,才能扛住风浪。”
正说着,那中年渔民忽然动了动胳膊,竟能勉强抬到胸口了。“渔伯,不那么疼了!”他眼里闪着光,试着屈伸手指,虽然还有些僵硬,却比刚才灵活多了。
后生在一旁乐得直搓手:“我就说渔伯的法子灵!”
轩辕却没说话,他盯着那块冒着热气的麻布,忽然想起前几日在海边看到的情景:退潮后的沙滩上,盐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被晒得滚烫,而那些被海水浸泡过的礁石,即便在阴凉处也带着潮气,可被太阳晒透了,就能变得干燥温热。
“寒和湿,就像礁石上的潮气?”他喃喃自语,“而热盐,就像太阳,能把它们赶跑?”
渔老闻言,赞许地点点头:“小哥说得在理。寒是阴,湿是浊,都怕这阳热之气。盐本是海的精魂,得火一助,阳热更盛,既能把寒气逼出来,又能把湿气吸干,这痹症自然就松快了。”
他顿了顿,又往陶釜里加了些盐:“不过啊,这法子也不是万能的。若是痹症拖得久了,寒气入骨,单靠盐可不够。去年有个老伙计,胳膊疼了三年,我用盐敷了半个月,也只缓解了些,后来……”
渔老没说下去,但轩辕从他的神色里看出了惋惜。他忽然想起自己行囊里还有从南疆带的生姜——那东西辛辣温热,能驱寒。“渔伯,若是把生姜和盐一起炒,会不会更有劲儿?”
渔老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生姜?那东西我见过,南边来的商队带过,说是吃着烧心,却能暖身子。和盐一起炒……”
说试就试。后生跑回住处取来几块生姜,轩辕亲自把它们切成薄片,和海盐一起倒进陶釜。火更旺了,盐粒和姜片在釜中翻滚,很快,一股辛辣的香气混着海盐的腥味飘出来,比刚才的热气更冲,却带着一股鲜活的暖意。
这次,渔老把热盐姜片包好,敷在了另一个患风痹的老渔民腿上。不过片刻,老渔民就直咂嘴:“这热乎劲儿,比刚才厉害!像是有股子力气往骨头缝里钻,疼是疼,可疼过之后,舒坦!”
轩辕看着老渔民渐渐舒展的眉头,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想起岐伯曾说“阴阳相济,病乃可愈”,此刻才真正明白:寒为阴,热为阳;湿为浊,燥为清。用阳热之性的盐和姜,去攻阴寒之邪的痹症,正是阴阳相搏、以阳克阴的道理。
海风依旧在岩洞外呼啸,但岩洞里的火光和药气,却让人忘了湿冷。轩辕低头在兽皮卷上记录:“盐,海之精,性温,炒热可驱寒湿。配生姜,其性更烈,能透骨散寒,治风痹。”
写罢,他抬头看向渔老,见对方正用欣慰的目光看着自己,忽然觉得,这趟东夷之行,学到的不只是治病的法子,更是对“天地之气”的领悟——海有海的脾气,人有人的病痛,而医道,不过是顺着天地的性子,帮人找回本该有的平衡。
那老渔民的腿渐渐能伸直了,后生高兴地要留轩辕吃饭,用刚捕的鱼熬汤。轩辕望着陶釜里还在微微发烫的盐粒,忽然想,等回到有熊部落,要把这法子教给族人,让那些被风寒困扰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份来自山海的暖意。
只是,风痹的成因还有多少?除了盐和姜,还有没有别的法子能应对?轩辕摸了摸怀里的兽皮卷,上面已经记了不少东夷的智慧,但他知道,这远远不是尽头。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后续如何?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