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接过粥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他舀了一勺,软糯的山药混着淡淡的药香,那是用康复庐里种的山药、莲子、茯苓熬的,专补脾胃。“你的脾胃还弱,这粥能健脾养胃,正好适合你。”
老者笑得眼角堆起褶子:“您说的是!以前吃点凉的就拉肚子,现在喝这粥,肚子舒坦多了。村里的人都说,自从您建了医庐,咱们活得更踏实了,再也不用怕生病无医了。”
这时,一个小小的身影从医庐里跑出来,正是昨天在地上画画的那个孩子。他手里捧着一卷画,跑到轩辕面前,仰着小脸说:“先生,您看我画的《百草图》!”
轩辕低头一看,只见粗糙的麻纸上画着各种草药,有的像小草,有的像小树,旁边还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治肚子疼”“能止血”。虽然画得稚嫩,却看得出来很用心。
“这是马齿苋吧?”轩辕指着其中一幅,“你画的叶子是锯齿状的,没错,它能止泻,你记得真牢。”
孩子眼睛一亮,使劲点头:“先生昨天说的!我还画了艾草,奶奶说用它熏屋子,蚊子就不咬了。”
轩辕摸了摸孩子的头,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涿鹿之战时,医队冒着箭雨抢救伤员,那时他想的是“能多救一个是一个”;战后建康复庐,看着伤残者重新站起来,他想的是“医道不仅要治病,还要让人活得有尊严”;如今看着孩子们学着识药、画草,他忽然明白,医道的传承,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在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里,在一双双握过草药的手心里。
暮色渐浓,医庐里亮起了灯。昏黄的油灯下,几个弟子正围着一张桌子抄书,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墙角的药碾子还放着没碾完的草药,空气中弥漫着当归的甜香、川芎的辛香、甘草的甘香,混合成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医庐里最熟悉的味道。
“先生,该歇息了。”大弟子轻声说,把一件厚布衫披在轩辕肩上。
轩辕点点头,却没有动。他望着窗外,只见月光像流水一样淌进院子,照亮了药圃里的草木。那株他亲手种下的杜仲,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树皮上的裂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却透着旺盛的生机——就像医道,历经风雨,却总能生生不息。
他想起岐伯临终前对他说的话:“医道不在书里,而在心里;不在手里,而在天地里。你要让它像种子一样,落在土里就能发芽。”那时他似懂非懂,如今看着眼前的弟子、求医的百姓、学画草药的孩子,忽然全明白了。
“把那本《金疮要略》也放进医典阁吧。”轩辕对大弟子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释然,“战伤虽可恨,但里面的止血、接骨之法,和平年代也能用得上。医道无分战时平时,能救人的,就是好学问。”
大弟子应着,小心翼翼地抱起那本记录战伤疗法的书稿。月光照在他年轻的脸上,眼神里满是郑重,就像当年的轩辕,抱着岐伯传给他的医书,心里装着沉甸甸的责任。
轩辕最后望了一眼医典阁,那扇厚重的木门上刻着他亲手写的字:“医道仁心,薪火相传”。晚风拂过,吹动了他的白发,也吹动了医庐前那面写着“悬壶济世”的旗帜,旗帜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走吧。”轩辕转过身,脚步虽缓,却很坚定。油灯的光晕在他身后拉长,照亮了通往内室的路,也照亮了那些堆在案头的书稿、药圃里的草木、弟子们年轻的脸庞——那是医道的现在,也是医道的未来。
这一卷的故事,到这里便告一段落了。但岐下的灯火不会熄灭,药圃的草木不会凋零,《黄帝内经》的智慧会像江河一样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医道漫漫,求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想看《古人的智慧之岐黄问道》是问了些什么道吗?且看第三卷:第一章情节内容自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