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赶紧让把老者平放,伸手探他的鼻息,又摸他的额头。“别急,”轩辕沉声道,“这是脱证,是气血一下子跟不上了。快取人参来!”
弟子慌忙从药柜最上层取下个小陶罐,里面装着几支参须。轩辕捏起一支,直接塞进老者嘴里,又取来银针,快速刺入“关元”“气海”两穴。他的指尖稳如磐石,进针深浅恰到好处,银针在晨光中微微颤动。
过了约一刻钟,老者喉咙里发出一声轻响,缓缓睁开了眼睛。年轻人喜极而泣,“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多谢先生救命!”
轩辕扶起他,指着老者道:“他这是虚到了极致,就像油灯快灭时突然爆了灯花。以后要常给他炖些山药莲子粥,山药补脾,莲子养心,就像给油灯添油,慢慢能把气血补起来。切不可再让他干重活,也别吃生冷的东西,不然就像给快灭的灯扇风,很容易出事。”
等年轻人背着老者离开,木公感慨道:“先生不仅会治病,还懂怎么护着我们这些老骨头。以前巫医给我们看病,不是跳大神就是用猛药,好多老伙计就这么没了。”
轩辕闻言叹了口气:“医道的根本,是让人活得舒坦,不是图一时之效。就像种庄稼,得顺应时节,该施肥时施肥,该浇水时浇水,不能蛮干。老年人的身子,就像过冬的麦田,得细细呵护着,等开春才能慢慢缓过来。”
他说着起身走到药圃,指着里面刚种下的枸杞苗:“你们看这枸杞,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落叶,顺应四季规律。人也一样,年轻时像夏天的草木,阳气足,不怕折腾;老了就像冬天的草木,得藏着点,才能熬过寒冬。”
弟子这时递来刚抄好的药方,轩辕逐一审阅,又添了几味药。“这个方子,你们回去按方抓药,每天早晚各煎一次,药汤要温着喝,就像给身子添暖炉。”他把药方递给木公,又叮嘱,“煎药的罐子要用陶土的,别用铜铁的,就像熬粥要用砂锅,才不会串味。”
老人们拿着药方,相互搀扶着往外走。走到门口时,木公回头道:“先生,您说我们这些老骨头,还能活多久?”
轩辕望着晨光中的药圃,那里的枸杞苗顶着露珠,透着勃勃生机。“只要养护得当,活过百岁也不难。”他微笑着说,“就像这枸杞,只要根还在,每年都能发新芽。人也一样,只要气血能跟上,就能慢慢缓过来。”
老人们走后,弟子收拾药柜时,发现轩辕昨晚整理的《黄帝内经》手稿摊在桌上,其中一页写着:“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岁,肾气实……八八,则齿发去。”旁边还有轩辕添的注解:“老则气血衰,需滋补以养其真,如培土以护其根。”
弟子轻声问:“先生,这些道理,您是怎么想出来的?”
轩辕放下手中的药杵,望着窗外飘落的秋叶:“都是从人身上看出来的。你看那落叶,不是一下子就黄的,是慢慢失去水分和养分的;人老了也一样,不是突然就垮的,是气血一点点亏下去的。治病就像给老树输液,得慢慢补,急不得。”他拿起笔,在“上古天真论”篇名下又添了一句:“年老者,如枯木逢春,需雨露滋养,忌狂风骤雨。”
阳光渐渐升高,医庐里的药香越来越浓。轩辕坐在案前,一边为下一位病患写药方,一边对弟子道:“记住,给老年人看病,不能只看眼下的病,得想着怎么让他们活得安稳。就像打理老房子,不光要修漏雨的屋顶,还得给梁柱加些支撑,才能住得长久。”
弟子连连点头,看着轩辕认真的侧脸,突然明白:所谓医道,不只是治病的方子,更是对生命的体谅与呵护。就像春风拂过大地,不疾不徐,却能让枯木重新抽出新芽。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