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医庐奠基,图谱为基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选定的医庐址地上已聚集了不少人。这片位于联盟中心地带的向阳坡地,背靠着连绵的青山,面前是开阔的谷地,一条清澈的溪流从旁边蜿蜒流过——轩辕亲自踏访了七处地方,最终选定了这里。他说,医庐需得“聚天地之气,纳草木之灵”,这处地脉最合心意。
“轩辕先生,木材都运来了!”神农部落的阿木高声喊道,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族人,抬着一捆捆粗壮的原木,木材表皮还带着新鲜的树汁,散发着松脂的清香。自神农部落那次沼泽怪病被治愈后,阿木便成了轩辕最得力的弟子之一,这次筹建医庐,他主动请缨负责物料筹备。
轩辕转过身,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他凌晨就到了这里,用石灰在地上画出了医庐的大致轮廓。“放那边吧,”他指着靠近山脚的位置,“先堆在阴凉处,别让太阳晒裂了。”目光扫过那些木材,他满意地点点头,“都是上好的松木和柏木,耐用,还能驱虫。”
不远处,伏羲部落的几个族人正用石锄平整土地,他们动作麻利,扬起的尘土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线。伏羲首领亲自带着人来帮忙,此刻他正蹲在轩辕画的轮廓旁,端详着那些线条:“轩辕先生,这前院方正,后院狭长,倒是少见的布局。”
轩辕笑着走过去,用脚在地上的线条上划了划:“前院是诊室和候诊的地方,得宽敞方正,让患者心里不憋闷;中院是药圃,要顺着地势开辟畦田,方便引水灌溉;后院是传习堂和弟子住处,狭长些不妨事,安静就好。”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石子,在药圃的位置画了几道分隔线,“这里要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种喜阳的草药,中层种半阴半阳的,下层靠近溪流,种喜湿的。”
伏羲首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先生连草药的习性都考虑到了,真是周全。”他转头对族人喊道,“都仔细着点,别把先生画的线给踩没了!”
这时,少典带着有熊国的族人来了,他们推着几辆木车,车上装着打磨光滑的石板和烧制好的陶管。“父亲,您怎么也来了?”轩辕迎上去,有些意外。联盟事务繁杂,少典本不必亲自奔波。
少典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里满是欣慰:“这可是联盟第一件大事,我怎能不来?”他环顾四周,看着忙碌的各族人,“你看,神农部带来了木材,伏羲部出了人力,东边的部落送来了石料,西边的部落烧了陶管——这医庐,是咱们整个联盟的心血。”
轩辕心中一暖。自击退蚩尤后,联盟虽已稳固,但各族之间仍有些许隔阂。可这次筹建医庐,他不过是在议事时提了一句,各部落首领便纷纷响应,有的出物料,有的出人力,连最偏远的夸父部落都派人送来几车晒干的草药,说是给未来的药圃备着种籽。
“先生,这是您要的百草图谱抄本。”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是阿禾,她手里捧着一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简,小心翼翼地递过来。阿禾是当初跟着轩辕在神农部落处理怪病的弟子,心思细腻,一手抄录的功夫极好,这次百草图谱的抄本,大多出自她手。
轩辕接过图谱,解开麻布,摊开在平整的石板上。阳光下,竹简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旁边绘制的草药图样虽简单却传神——这是他耗费了近半年时间,在原本百草图谱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不仅收录了三百多种草药,还附上了每种草药的最佳种植时节、采收方法,甚至还有几处空白,留着日后增补新发现的品种。
“这图谱,就是医庐的根基。”轩辕的声音不高,却让周围忙碌的人都安静了下来,“咱们建医庐,不只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把识药、用药的道理传下去。往后,弟子们就在这里对着图谱认药、辨药,在药圃里亲手栽种、采收,在诊室里实践诊治——这才是医道传承的正道。”
阿木凑过来看图谱,指着其中一幅画着锯齿叶的草药问道:“先生,这‘椒’的图谱旁,怎么还记着‘可作调料,温胃’?”他记得图谱里大多是药用功效,很少提日常用途。
轩辕笑道:“药食同源啊。很多草药既能治病,也能调理身体。就像这椒,少量放些在食物里,能驱散胃里的寒气,普通人吃了不生病,这不比生病后再吃药好?”他顿了顿,看向众人,“医庐的传习堂里,不仅要讲如何治病,更要讲如何不生病——这才是‘上医’的本分。”
人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有人点头,有人若有所思。一个来自蚩尤旧部的族人忍不住问道:“先生,我们……也能来学医吗?”他声音有些迟疑,自蚩尤战败后,他们部落的人在联盟里总有些抬不起头。
轩辕看向他,目光温和却坚定:“只要心怀仁善,想学医救人,无论来自哪个部落,我都收。”他拿起一块石子,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把所有人都圈在里面,“进了这医庐,只有医者和患者,没有部落之分。”
那蚩尤旧部的族人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点了点头。周围的人也纷纷叫好,原本还存在的些许隔阂,仿佛在这一刻被彻底打破了。
太阳渐渐升高,薄雾散去,气温也上来了。轩辕让人在溪边架起了几口陶釜,煮上了清凉的薄荷水,让大家渴了可以随时喝。他自己则带着几个熟悉木工的族人,开始确定医庐的立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