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细究药理,辨证施药
晨曦透过医庐的木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轩辕正对着案上摊开的百草图谱凝神细思,指尖划过“黄芩”二字时,门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是岐伯带着一位面色蜡黄的中年男子走进来。那男子佝偻着身子,不时按住胁下咳嗽,每咳一声,眉头便拧成一团,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轩辕,你来看看这位患者的脉象。”岐伯声音沉稳,将男子的手腕轻放在脉枕上。轩辕依言上前,指尖搭上寸关尺,只觉脉象弦数,如按琴弦,且跳动急促。他又仔细观察男子的舌苔,见其舌质偏红,苔薄黄而腻。
“患者自述胁肋胀痛,口苦咽干,夜间难以安睡,且伴有恶心之感。”岐伯在一旁补充道,目光落在轩辕脸上,观察他的反应。
轩辕收回手,沉吟片刻:“师父,弟子观其脉象弦数,舌象红而苔黄腻,结合胁肋胀痛、口苦等症,推测是肝胆湿热所致?”他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毕竟这类病症在之前的诊疗中并不常见,需格外谨慎。
岐伯微微颔首,却又追问:“何以见得是湿热,而非单纯的肝火上炎?”
轩辕定了定神,回忆着过往所学:“若仅是肝火上炎,舌苔多为黄燥,且少有恶心之感。此患者苔腻,兼有恶心,说明体内有湿邪郁积,湿热交织,才会如此。”他顿了顿,又补充,“就像梅雨季节,既有雨水的湿,又有暑气的热,衣物便容易发霉,人体亦是如此,湿热相合,便生疾患。”
岐伯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得有理。那你打算用何药施治?”
轩辕走到药架前,目光在一排排药罐间逡巡。他先是取下装着黄芩的陶罐,倒出几粒呈圆锥形、表面棕黄色的药材:“黄芩苦寒,能清肝胆之热,燥湿泻火,当为君药。”接着,他又拿起旁边的栀子,“栀子苦寒,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助黄芩清热,为臣药。”
他一边说,一边将药材放在案上,又想起什么似的,取来茵陈:“茵陈苦辛微寒,既能清热利湿,又能退黄疸,此患者面色蜡黄,正需此物辅助祛湿。”最后,他添了少许柴胡,“柴胡性微寒,能疏肝解郁,引诸药入肝胆经,让药效更精准。”
岐伯看着他选的几味药,捻须道:“配伍思路尚可,但需注意剂量。黄芩苦寒伤胃,不可过量;栀子虽能清热,却易损脾胃阳气,需辅以少量甘草调和。”他亲自取来甘草,用戥子称出少许,“如此,既能清热利湿,又能顾护脾胃,不至于让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食欲不振之弊。”
轩辕默默记下,心中暗道:原来用药不仅要对症,还要考虑药物的偏性对身体的影响,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拿起药杵,将几味药材放入石臼中细细研磨,动作比以往更加轻柔,仿佛每一次舂捣都承载着对患者的责任。
研磨间,那中年男子忍不住又咳了几声,声音沙哑地问:“先生,我这病……能好吗?”他眼中满是焦虑,家里还有妻儿等着他回去劳作,若是病倒了,全家的生计都成了问题。
轩辕停下手中的活计,温声道:“放心,按此方服药,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三日后再来复诊。这段时间切记不可吃辛辣油腻之物,多饮温水,好好休息。”他的语气平和而坚定,像一股暖流,悄悄抚平了患者心中的不安。
男子连连点头,接过岐伯包好的药包,千恩万谢地离开了医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