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药食同源辨宜忌
晨雾还未散尽,有熊国部落的晒谷场已热闹起来。轩辕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前,手里捧着一卷新刻的竹简,竹简上密密麻麻刻着的,正是他连日来整理的“药食宜忌”。台下围满了各族的族人,有挎着菜篮的妇人,有扛着农具的汉子,还有抱着孩童的老者,人人脸上都带着好奇——这位既能领兵打仗、又能治病救人的首领,今日要讲的“吃食学问”,究竟有何深意?
“乡亲们,”轩辕的声音沉稳有力,穿透了晨雾,“咱们每天吃的谷米、瓜果、肉蛋,不只是填肚子的东西,它们和草药一样,都有自己的性子。吃对了,能养身子;吃错了,就可能生毛病。”
人群中一阵低语,有位皮肤黝黑的农夫挠着头大声问:“轩辕首领,吃食就是吃食,咋还能和草药比?我吃了半辈子肉,也没见出啥错啊!”
轩辕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身吩咐弟子阿木:“把那两样东西拿上来。”
阿木应声从木台后捧出两个陶盘,一盘里放着几块肥嫩的羊肉,还冒着热气;另一盘里摆着几颗鲜红的野果,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这位老哥说得没错,寻常吃食确实不像草药那样‘厉害’,但性子摆在那儿。”轩辕拿起一块羊肉,“就说这羊肉,性温,冬天吃了能抗寒,手脚冰凉的人吃了舒服。可要是夏天吃多了,或者本身就爱长痘、怕热的人吃了,就容易上火,嘴上长燎泡,这就是吃错了性子。”
他又拿起一颗野果:“这是山里的‘火棘果’,味酸,能开胃,但要是空腹吃多了,胃里就会泛酸水,反而伤了脾胃。”
台下的妇人们纷纷点头,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接口道:“可不是嘛!前阵子我家娃吃了半筐这果子,当天就又吐又拉,多亏了医庐的先生给了药才好。”
轩辕赞许地看了她一眼:“正是这个道理。所谓‘药食同源’,就是说食物和药物本是一家,都要顺着自己的体质来。我把常见的吃食按性子分了类,哪些人该多吃,哪些人该少吃,都刻在这竹简上了,等会儿让弟子们抄了分发给大家。”
说着,他展开竹简,指着上面的刻字讲解起来:“先说谷米。咱们常吃的小米,味甘性温,最养脾胃,产妇和小孩多吃好;大米性平和,但吃多了容易胀气,腹胀的人要少吃;黄米性热,能驱寒,但吃多了容易口干舌燥……”
他一边讲,一边让弟子将对应的谷物摆在台上,让族人看得真切。有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走上前,拿起一粒小米仔细端详:“轩辕首领,我老婆子这两年总爱拉肚子,是不是该多吃这小米?”
“正是,”轩辕点头,“小米煮成粥,上面的米油最是养胃,让她每天早上喝一碗,慢慢就会好起来。”
老者连连作揖:“多谢首领指点!以前只知道拉肚子要吃药,哪想到吃食也能治病啊!”
讲完谷米,轩辕又讲瓜果:“甜瓜性寒,夏天吃能解暑,但吃多了会肚子疼;南瓜性温,能暖身子,胃寒的人吃着舒服;红枣味甘,能补气血,女人们和气血虚的人可以多吃几颗,但吃多了会胀气……”
他拿起一个熟透的甜瓜,用石刀切开,一股清甜味弥漫开来。“像这样的甜瓜,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吃着好,但像刚才那位拉肚子的老婆婆,就不能多吃,吃了只会加重病情。”
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难怪我夏天吃甜瓜总肚子疼,原来我是胃寒啊……”
接下来讲的是肉类。轩辕指着台上的鹿肉、猪肉、鱼肉说:“鹿肉性热,能补阳气,冬天吃最好,但火气大的人吃了容易流鼻血;猪肉性平,大多数人都能吃,但肥肉吃多了会生痰湿,痰湿重的人——就是那种总觉得身子沉、痰多的人,要少吃;鱼肉性凉,夏天吃合适,但脾胃弱的人吃多了会不消化……”
有位猎户站起身,脸上带着不好意思的笑:“首领,我前阵子猎了只鹿,顿顿吃鹿肉,结果真流鼻血了,当时还以为是撞了邪呢!”
众人哄堂大笑,轩辕也笑着说:“不是撞邪,是鹿肉的热性在你身上起了反应。下次再吃鹿肉,可以配着些萝卜一起煮,萝卜性凉,能中和鹿肉的热性,就不容易上火了。”
猎户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多谢首领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