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轩辕将雄黄和雌黄分别包好,贴上标记,又叮嘱道:“有毒的矿物,需单独存放,标记清楚,用时需反复核对,万万不可与其他药材混淆。一步错,便是人命关天。”
轩辕郑重点头,将包好的雄黄、雌黄小心翼翼地放进藤筐深处,又在竹简上着重标注“有毒”二字,旁边画了个警示的符号。
“再看光泽与触感。”岐伯起身,带轩辕来到一处岩壁下,岩壁上镶嵌着几块半透明的晶体,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这是水晶,虽少入药,但它的光泽能让你明白何为‘透明’‘半透明’。很多矿物药材的纯度,可从光泽上判断。”
他指着一块水晶道:“杂质少的水晶,晶莹剔透,光泽明亮;若杂质多,便会浑浊,光泽也黯淡。药材亦如是——纯度高的矿物,药效更专;杂质多的,不仅药效打折,还可能混入有害物质。”
轩辕伸手触摸水晶,冰凉坚硬,表面光滑如镜。他又摸了摸旁边一块灰白色的矿石,表面粗糙,还带着沙粒感。“师父是说,触感光滑、杂质少的矿物,品质更好?”
“正是。”岐伯道,“如滑石,越滑腻,杂质越少;如石膏,断面越平整、光泽越清,纯度越高。你再看这块磁石。”他从藤筐里拿出一块黑色的矿石,表面粗糙,却能吸住轩辕腰间的铁制石斧。
“磁石能吸铁,这是它最显着的特征。”岐伯将磁石靠近铁斧,“啪”的一声,铁斧便被吸了过去,“它入药能安神、平肝,治耳鸣、头晕。辨别磁石,只需看它能否吸铁,吸力越强,品质越佳。”
轩辕玩了半天磁石吸铁,觉得奇妙不已。他发现,磁石的吸力并不均匀,有的部位吸力强,有的部位则弱些。岐伯解释道:“这是因为磁石内部的‘气’分布不均,入药时需挑选吸力强的部分,或经过煅烧,让其药性更均匀。”
一上午的时间,轩辕跟着岐伯辨识了石膏、滑石、雄黄、雌黄、磁石、水晶等近十种矿物。他的竹简上,不仅记录了每种矿物的颜色、硬度、光泽、触感,还画了简单的草图,标注了功效与毒性,甚至还有采集的地点和时间。
“矿物药材的采集,也有讲究。”回程的路上,岐伯继续讲解,“如石膏,多生于山岩缝隙中,雨后采集最佳,此时杂质被冲刷干净,易辨优劣;磁石则多藏于铁矿附近,需在山体裸露处寻找。”
轩辕想起自己昨日采集的几块矿石,有的是在潮湿的低洼处找到的,有的则是从厚厚的腐叶下翻出来的。岐伯说:“低洼处的矿石,易吸潮气,可能已风化,药效会减弱;腐叶下的矿石,虽保存完好,但可能混杂其他杂质,需仔细清理。”
回到药庐,轩辕将采集的矿物药材分类存放。有毒的雄黄、雌黄单独放在一个带盖的陶罐里,贴上醒目的标记;石膏、滑石则放在通风的竹筐里;磁石被他摆在案头,时不时拿起来吸吸铁斧,觉得有趣又神奇。
傍晚时分,岐伯让他用今日辨识的矿物药材做个小试验:用石膏粉煮水,滑石粉泡水,雄黄粉调醋。轩辕一一照做,发现石膏水煮开后,水色浑浊,放凉后会沉淀出细密的粉末;滑石粉泡水,水依旧清亮,杯壁却蒙上一层滑腻的膜;雄黄粉调醋,则变成橙红色的糊状,散发着那股淡淡的硫磺味。
“这些都是它们的特性。”岐伯看着三碗不同的药汁,“石膏水煮后清热力强,可内服;滑石水泡水,清利湿热,宜外用洗疮;雄黄调醋,解毒杀虫,只能外敷。记住这些特性,使用时才不会出错。”
轩辕看着眼前的三碗药汁,忽然想起之前处理的沼泽腐虫病。若是当时有雄黄,调醋外敷,或许能更快地杀灭虫豸,减轻患者的痛苦。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岐伯,岐伯点头:“你能举一反三,很好。医道便是如此,学一物,思万物,方能触类旁通。”
夜深了,轩辕坐在灯下,反复翻看白天的记录。竹简上的字迹虽有些潦草,却字字清晰地印在他心里。他忽然明白,矿物药材虽不像草木那样有生命、有生长的痕迹,却也带着大地的印记——硬度、光泽、触感,都是它们向医者诉说的语言。读懂这些语言,才能真正驾驭它们,让其为治病救人所用。
他想起岐伯说的“矿物药材性稳定”,是啊,它们不像草木那样随季节、地域变化明显,一旦辨识清楚,药效便相对固定。但也正因如此,一旦误用,其毒性或副作用也更为持久,更需谨慎。
“辨纯度,知毒性,明功效……”轩辕喃喃自语,在竹简的末尾加上一句,“矿物入药,如用金石,需精辨、慎用、善用。”
窗外,月光洒在药庐的石台上,照亮了那几块白天采集的矿物。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亿万年的沧桑,也等待着被医者唤醒,发挥出治病救人的力量。轩辕知道,关于矿物药材的学问,今日只是入门,往后还有更多奥秘等着他去探寻。
那么,这些矿物药材在未来的疫病或战伤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轩辕又将如何将它们与草木、虫类药材配伍使用?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