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既有宏观战略眼光(精准概括敌军模式),又有具体战术细节(应对方法简单粗暴有效),还带着强烈问题意识(疯狂吐槽城防、军械短板)和改进建议(连材料和工艺都点名了)的“奇葩”报告,随着正式的、文绉绉的战报一起,被快马加鞭,火速送回了北疆镇守使衙门,并最终几经辗转,摆在了兵部乃至皇帝陛下的案头。
---
第二章朝堂震动,“兵痞报告”惊四方
北疆太守赵文康,这位在北疆风吹日晒多年的老将,拿到萧战这份“原汁原味”的报告副本时,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他忍着笑,仔仔细细读了一遍,又读一遍,最终忍不住抚掌赞叹,对身边的幕僚说:“妙啊!此子不仅勇武过人,胆大包天,更有大将之才!你看他对战场洞察之微,总结之到位,反思之深刻!更难得的是,他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用力,要钱要粮要人都要在了点子上!假以时日,稍加磨砺,必是我大夏擎天之柱!北疆有他,老夫心里踏实多了!”
而当这份报告传到京城兵部,乃至在几位朝廷重臣之间小范围流传时,引起的震动就更大了。
那些原本对萧战印象不佳,觉得他行事乖张、不守官场规矩、像个山大王多过像将军的朝堂大佬们,在看完这份详实得令人发指、逻辑清晰得无可挑剔、却又“接地气”到近乎粗俗的报告后,一个个都陷入了沉默,然后不得不重新拿起报告,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琢磨。
一位须发皆白、经历过三朝风雨的老王爷,在书房里捻着胡须,对着这份报告看了半晌,最终长叹一声,对身旁来拜访的同僚感慨:“看来,我们都小瞧了这个萧战啊。原以为不过是一勇之夫,或者顶多是个有点奇技淫巧的工匠头目。可你们看这份报告……守城之战,最是考验将领的耐心、韧性和全局掌控能力。此子临危不乱,调度有方,更能于绝境中出奇制胜,稳住军心……这已是非同小可。更可怕的是,事后他还能如此冷静、清晰地复盘,直指城防、军械、后勤等诸多要害,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这哪里是个莽夫?这分明是具备名将之姿!是个可造之材,不,是栋梁之材啊!”
另一位以严谨刻板着称的兵部侍郎也微微颔首:“虽然用语……不甚雅驯,但言之有物,数据翔实,思路清晰。比那些只会空谈‘将士用命’、‘皇恩浩荡’的官样文章,强了何止百倍。至少,我知道他这仗是怎么打的了,也知道他下一步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这钱粮兵马,拨给他,心里有底。”
一时间,萧战在朝廷大佬们心中的形象,仿佛被施了仙法,蹭蹭地往上拔高。从一个“有点本事的刺头边将”、“走了狗屎运的工匠将军”,真正被视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未来足以独当一面的将星!分量和期待值,那是坐着火箭往上升!
就在朝堂大佬们为萧战的报告啧啧称奇时,京城某处人声鼎沸的茶楼里,气氛更是热烈。醒目一拍,满堂皆静。说书先生唾沫横飞,正讲到铁壁城之战最精彩的段落:
“话说那萧将军,眼见狼兵如潮水般涌来,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只见他立于城头,大喝一声——‘呔!底下那帮狼崽子,都给老子听好了!此路是我开,此城是我在,要想从此过,留下狗头来!’声如洪钟,震得那城墙上的灰尘都簌簌往下掉!”
“说时迟那时快,敌军一员悍将,挥舞着门板似的大刀冲了上来!萧将军不慌不忙,手中那柄祖传宝刀(其实说书的也不知道那是啥刀)一挥!各位猜怎么着?那可是刀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啊!刀光闪过,那敌将连人带马,被劈成了整整八瓣!啧啧,那叫一个干净利落!”
底下听众听得如痴如醉,叫好声不断。一个商人模样的胖子,磕着瓜子,对同伴炫耀:“嘿,王老板,听说了吗?这萧将军不光能打,还会写兵书呢!朝廷里那些尚书、侍郎大人们看了他的折子,都翘大拇指,夸他是这个!”说着比了个大拇指。
旁边那位王老板咂咂嘴,一脸佩服:“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又能打,又会动脑子,还能写文章……文武双全啊!看来咱们北边的生意,以后能多安稳些日子了。这萧将军,简直就是咱北疆的守护神啊!”
“可不是嘛!以后商队路过铁壁城,得多送几车好酒好肉去犒劳犒劳!”
“对对对!必须的!”
茶香袅袅中,“萧战神”的威名,伴随着他那份“别具一格”的报告传说,一起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京城这个春天,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而远在铁壁城的萧战,此刻正一边啃着硬邦邦的干粮,一边琢磨着下一份“哭穷报告”该怎么写,才能再从朝廷那儿多抠出点银子来……他打了个响亮的喷嚏,揉了揉鼻子:“他娘的,谁又在惦记老子那点军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