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胤祥特意留住江兰,笑着说:“如今朝堂上,支持新政的人越来越多,之前那些观望的官员,见年家倒了,也都转了风向。你这‘以民生破局’的法子,果然管用。”
江兰笑着摇头:“不是我的法子管用,是皇上的决心和百姓的期待,让大家看清了方向。年家靠权势压人,终究是镜花水月;新政靠民生立足,才能长久。”
回到兰馨医馆时,院子里一片热闹。江老实正带着大宝、小宝整理从江南运来的新茶——那是女子纺织坊的女工们,用织出的布换的江南新茶,特意送来给江兰尝尝。江王氏则在厨房里忙碌,炖着鸡汤,空气中飘着浓郁的香气。
“兰丫头,你可回来了!”江老实看到江兰,连忙迎上去,手里拿着一包茶叶,“这是江南纺织坊的女工们送的,说多谢你给她们找了活路,让俺们尝尝鲜。”
江兰接过茶叶,闻着淡淡的茶香,心里满是暖意。大宝穿着藏青镖师服,擦着额角的汗说:“姑母,西北的抗冻麦种子已经运了三万石过去,岳将军派人来报,说士兵们都在帮忙开垦荒地,明年春天就能种上。镖局还加派了五十名镖师,负责沿途的安保,没出一点差错。”
小宝推了推眼镜,拿出一本账册:“姑母,兰馨银行的民生贷款,已经在北方五个省发放了,一共帮助了八千户农户,不少农户还来信说,明年要多种两亩耐旱稻,争取多收些粮食,给家里添件新衣裳。”
丫蛋也从农科园赶回来,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拿着一株稻穗:“姐,你看!这是农科园培育的抗冻麦和耐旱稻的杂交品种,穗子比普通稻种大一圈,预计亩产能到四石,明年春天在江南试种,要是成功了,就能在全国推广了!”
江兰接过稻穗,指尖拂过饱满的谷粒,仿佛看到了明年丰收的景象。江王氏端着鸡汤出来,给江兰盛了一碗:“丫头,快尝尝娘炖的鸡汤,补补身子。你为新政操碎了心,可别累坏了。”
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喝着鸡汤,聊着新政的进展,雪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温馨而踏实。江兰看着眼前的家人,心里清楚——年家的倒台,不仅是权力的更迭,更是人心的转向。曾经被年家压制的正义,如今得以伸张;曾经被垄断阻碍的民生,如今得以推进;曾经观望的人心,如今得以凝聚。
傍晚时分,江兰回到了兰芷院。这是皇上特意赐给她的宅院,位于皇城附近,推开窗就能看到紫禁城的琉璃瓦。雪已经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琉璃瓦上,泛着金色的光,像极了新政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江兰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紫禁城,眼神里没有得意,只有清醒。年家的覆灭,只是新政的一个里程碑,不是终点。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北方的旱灾隐患,需要提前筹备水利;江南的漕运淤塞,需要重新疏通;海外的贸易壁垒,需要打开缺口;还有那些隐藏在朝堂暗处的既得利益者,虽然暂时收敛了锋芒,却仍在暗中观望,等待着反扑的机会。
她想起穿越过来的那天,自己还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穿着粗布衣裙,站在江家的小院里,满是迷茫;而现在,她已经能站在新政的核心,用现代知识改变这个时代的民生——推广耐旱作物,解决粮食问题;建立女子纺织坊,解决就业问题;发放民生贷款,帮助农户脱贫。这些,都是她曾经不敢想象的事。
夜风拂过窗棂,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江兰心中的坚定。她轻轻抚摸着窗台上的稻穗,心里已经有了方向:明年,要推进北方水利建设,应对旱灾;要疏通江南漕运,降低运输成本;要派陈默去海外,试探贸易的可能;还要加强兰馨农科园的研究,培育更多高产的种子。
“年家倒了,新格局开始了。”江兰轻声对自己说,目光重新投向紫禁城的琉璃瓦。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在她的脸上,映得她眼底的光芒格外明亮——那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对挑战的从容,更是对“为民”初心的坚守。
她知道,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会有新的困难,新的阻碍。但她有信心,有皇上的信任,有胤祥、张廷玉等盟友的支持,有家人的陪伴,还有百姓的期待。只要守住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新政,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夜色渐深,紫禁城的灯火渐渐亮起,像一串璀璨的珍珠,照亮了京城的夜空。江兰站在窗前,直到夜色笼罩了整个院子,才转身回到书桌前,拿起笔,在《新政推进计划》上写下:“雍正二十七年十二月,年羹尧赐死,年家覆灭,新政格局稳固。后续挑战:1.北方水利建设,应对旱灾;2.江南漕运疏通,降低成本;3.海外贸易开拓,增加收入;4.防范既得利益者反扑,巩固改革成果。”
写完计划,江兰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民生”二字格外清晰。她知道,真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到来。而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带着初心,带着勇气,带着对这个时代的热爱,继续走下去,直到完成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直到看到大清的百姓,都能过上吃饱穿暖、安稳幸福的日子。
这,就是新格局的开端——不仅是权力的更迭,更是民生的新生,是改革的深入,是未来的希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