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东风物流(1 / 2)

北海团建大会的麻辣余香和“幽北超市”的开业盛况还未完全散去,咱们精力过剩的华子健同志又盯上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一日,张承巡视完新建成的超市,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满意之余,却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拉住正在指挥补货的甄逸(新任幽州商业部部长)问道:“老甄啊,咱们这超市生意是不错,但你想过没有,那些住在渔阳城里,或者更远些的、比如右北平的百姓,他们怎么来买咱们的东西?还有,夫余那边要进货,难道每次都让人家王子亲自带商队跑来北海?”

甄逸擦了擦汗,恭敬答道:“主公明鉴,目前确实多有不便。远道而来的客商,多是依靠自家车队或雇佣驮队,耗时耗力。普通百姓更是难以远行。”

“这就是问题所在!”张承一拍大腿,眼睛闪闪发光,“咱们缺一条高效的‘物流’链条!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得让商品血液流通起来!”

站在张承身后,永远裹着厚裘的郭嘉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而贾诩则默默从袖中掏出一个小巧的算盘(马钧用边角料做的),开始噼里啪啦地打起来。

张承没注意他俩的小动作,自顾自地沉浸在构建“幽州物流帝国”的蓝图里:“我们要成立‘东风物流’!主打口号就是:‘北疆之内,十日达!’”

“首先,我们要有运输工具!”张承掰着手指头数,“北海和渔阳之间,道路相对平坦,可以搞‘四轮水泥马车’,加装减震(用弹簧,让马钧想办法!),载重量大!往北去夫余乃至更远的草原、山林,就用骆驼和耐力好的毛驴!还可以在沿海航线开辟‘海上快线’!”

郭嘉适时插话,语气带着一丝玩味:“主公,此策甚妙。然组建如此庞大之运输队伍,所需驼马、车辆、船只、人手,以及沿途驿站、补给点的建设,所费……恐怕不菲。”他说着,目光瞥向还在拨算盘的贾诩。

贾诩头也不抬,报出一串数字:“初步估算,需新增骆驼三百峰,驮马五百匹,四轮马车百辆,改建‘运输艇’二十艘。沿途需设驿站十五处,每处需常驻人手五至十人,配备食宿、草料及基础维修能力。首期投入,约需……五十万积分,或等值债券。”

张承听得牙花子有点疼,但牛皮已经吹出去了,岂能退缩?他梗着脖子道:“投入大,回报更大!想想看,我们把幽州的辣条、水泥皂、羊毛衫快速卖到北疆各个角落,再把各地的皮毛、人参、黄金、特产源源不断运回来!这中间的差价,这促进的商业活力,这加强的控制力……文和,你算算,长期来看,是不是血赚?”

贾诩停下算盘,阴恻恻地补充:“若能借此物流网络,传递消息,调度人手,其利……非仅钱财可衡量。”潜台词:这玩意儿还能当情报网和快速反应部队的交通线用。

张承对贾诩竖起大拇指:“看看!还是文和看得远!这就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呃,是‘物流之下,必有深意’!干!必须干!积分不够就发债券!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东风物流专项债券’!”

说干就干的精神再次占据上风。“巴扎嘿快运”的筹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王铁柱的工坊接到了制造“标准化四轮货运马车”的订单,要求是“能装耐撞,最好还能有点减震”;马钧的实验室则开始研究“高效弹簧”和“驼铃信号放大器”(张承瞎扯的,马钧理解为一种声音传播更远的铃铛);太史慈从军队里抽调了一批机灵且身手不错的士卒,作为未来快运队伍的骨干和护卫;甄逸则忙着规划路线、选址建立驿站,并制定详细的运费标准——支持积分支付、以物易物,当然,最欢迎的还是真金白银和皮毛人参等硬通货。

就在张承为他的物流大业忙得脚不沾地时,郭嘉拿着一份简报到找到了正在船坞边啃辣条边监督新船建造的张承。

“主公,夫余简位居王子来信。”郭嘉将简报递上,“信中说,其国内有数位原本支持拔奇的大加,虽明面上臣服,但暗地里仍有小动作,尤其对我们‘巴扎嘿快运’进入其腹地颇有微词,担心我们借此控制其经济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