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要求顾廷烨立刻回来,也没有指定下一步该如何做,只是表达了希望沟通、愿意改变的意愿,将主动权部分交还给他。
信写完后,明兰仔细吹干墨迹,装入信封,并未封口,以示坦荡。她唤来心腹小厮,吩咐道:“将此信送至前院书房,亲自交到侯爷手中。若侯爷问起,只说是我让你送的,别无他话。”
小厮领命而去。明兰坐在窗前,心中忐忑,却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她已经尽力表达了她的态度,剩下的,就看顾廷烨如何回应了。
前院书房中,顾廷烨正对着一幅舆图出神,实则心烦意乱。石铿回报完事务,见他神色不豫,也不敢多言,悄悄退下。就在这时,小厮捧着信进来。
顾廷烨有些意外,接过信,挥退小厮。看着信封上明兰清秀熟悉的字迹,他心中一动,隐隐预感到了什么。他拆开信,就着灯光,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起初,他眉头微蹙,带着惯有的审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神色渐渐发生了变化。明兰那些回顾往昔温情的话语,触动了他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她那诚恳的自省和道歉,化解了他心中积郁多日的怨气;尤其是她对他“外间事务”的理解和肯定,像一股暖流,瞬间冲垮了他那由自尊构筑起来的冰冷壁垒。
他仿佛透过这封信,看到了明兰独坐灯下,认真反思、小心翼翼写下这些语句的模样。他忽然意识到,这段时间,痛苦的并不仅仅是他自己。明兰的倔强和沉默之下,原来也藏着同样的煎熬和努力。
他反复将信读了几遍,尤其是最后那段“夫妻之道,贵在知心……只愿复往日坦诚……”每一个字都敲在他的心上。他放下信纸,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释然,有愧疚,更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庆幸。
他意识到,自己这段时间的冷硬和逃避,是何等的幼稚和可笑。他渴望妻子的理解,却用最糟糕的方式将她推开。而明兰,却在他固步自封的时候,率先迈出了和解的一步,并且是如此得体、如此恳切的一步。
他坐在书案前,沉默了许久。然后,他拿起笔,也铺开了一张信纸。他的回信很短,字迹依旧刚劲,却少了平日的凌厉:
“明兰吾妻:信已阅,字字真切,于心有戚戚焉。往日之失,我之过亦多。书房清冷,非久居之地。晚膳时,盼与卿及孩子们共聚。”
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态度已然明朗。他放下了身段,承认了自己也有过错,并主动提出了回归家庭餐桌的意愿。这对他来说,已是极大的让步和表达。
他将回信交给小厮,吩咐送往后院。然后,他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渐渐亮起的天色,心中那股盘桓多日的郁气,终于消散了大半。他忽然觉得,这个秋日的早晨,似乎比以往都要明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