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星湖的惊天波澜,如同夏日里最后一场雷暴,在席卷天地后悄然散去,只留下被洗礼过的、略显寂寥的晴空。星陨之核沉寂于湖底,海昌帮与灰衣人势力铩羽而归,赤眉军内部暗流涌动。安澜同盟的外部压力骤然减轻,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发展期。
赵轩深知,这宝贵的和平绝非永恒。赤眉军保守派的合作意向建立在利益和威慑之上,脆弱不堪;海昌帮虽伤元气,但其根基在海外,必会卷土重来;广袤的中原大地,群雄并起,战火纷飞,安澜城偏安一隅的局面迟早会被打破。要想在这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问鼎天下,就必须利用这段喘息之机,将同盟的根基打得牢不可破。
城守府的议事厅内,巨大的河间道地图铺展在长桌上,上面清晰标注着安澜城、清远县、黑风隘口等控制节点,以及周边势力的分布。赵轩与张诚、李大牛、周福、王老五等核心成员齐聚一堂,气氛严肃而专注。这次会议,将决定同盟未来数年的发展蓝图。
“诸位,”赵轩开门见山,手指点在地图上,“星异暂平,强敌蛰伏,此乃天赐良机,使我等可专心内政,积蓄实力。然,时机稍纵即逝。我意,未来一年,同盟之要务在于‘深耕根基,整军经武,打通走廊’。”
他环视众人,条分缕析地阐述方略:
“其一,内政为基,富民强本。”他看向张诚,“张长史,清远县初步整合已见成效,然根基尚浅。下一步,要在全同盟推行‘均田令’与‘考成法’。”
“均田令,”赵轩解释道,“即厘清户籍,丈量田亩,按丁口授田,限制豪强兼并,使耕者有其田,激发生产热情。新开垦之荒地,三年内免征赋税,鼓励垦荒。”
“考成法,”他继续道,“则是针对官吏。设定明确政绩考核标准,如户口增长、垦田数目、赋税完成、治安状况等,每年考评,优者擢升,劣者黜退,平庸者平调。务使吏治清明,政令畅通。”
张诚眼中精光一闪,这“均田令”与“考成法”可谓直指时弊,若能推行得当,必能极大激发民力、提高行政效率。他立刻躬身道:“大人明见!属下定当悉心筹划,制定细则,确保新政平稳落地。只是……此举恐会触动原有胥吏及地方豪强利益,需有雷霆手段为辅。”
“无妨。”赵轩语气淡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若有阻挠新政、阳奉阴违者,无论身份,严惩不贷!靖安司与巡防队会全力配合你。”王老五在一旁微微点头。
“其二,军制革新,锻造铁军。”赵轩的目光转向李大牛,“李都尉,安澜军历经血火,已是精锐,但规模有限,编制亦需完善。我意,改‘都’为‘营’,扩军强武。”
“设‘安澜中军’,兵额两千,为全军核心,装备最精良,训练最严格,由你直接统领,驻防安澜城,随时策应四方。”
“设‘清远边军’,兵额一千五百,驻守清远县及东南边境,负责对赤眉军及海昌帮方向的防御与警戒,主官由你荐举。”
“设‘黑风守备营’,兵额一千,驻守黑风隘口及西部山区,清剿残匪,保障商路。”
“另,净邪司独立成军,编制五百,专司应对非常规威胁及特殊任务,由玄影统领。”
“军阶亦需明确,设校尉、都尉、司马、军侯、屯长、什长、伍长等阶,论功行赏,按阶领军饷,建立晋升通道。”
李大牛听得热血沸腾,扩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强的力量,他抱拳洪声道:“末将领命!定为主公练出一支横扫天下的虎狼之师!”
“其三,商贸兴邦,广积粮械。”赵轩对周福说道,“周主事,烈酒之利,已开财源。然单一产品,易受制于人。今后,需多元化经营。”
“一则,鼓励工匠创新,改良农具、兵器,打造我‘安澜’品牌之铁器、皮货,行销四方。”
“二则,组建官方商队,不仅贩运货物,更需搜集情报,结交各方豪商,建立稳定贸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