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中之结”暴露的问题清晰而严峻:文明之网缺乏一个能够协调多元力量、避免内耗甚至引发灾难的“协同协议”。面对那片规则“易染地带”无声的威胁,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需要即时联合反应的危机,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本源花园”内,韦东奕的意识核心——悖论基点,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起来。构建“协同协议”的难度,远超之前的“规则翻译层”。翻译层重在理解和转换,而协同协议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极其复杂的、跨规则体系的“联合推演”和“动态调度”。
他首先将各个文明在应对上次规则褶皱时提出的方案——伊莎贝尔的“动态稳定框架”、墨菲的“可能性缓冲带”、晶语族的“秩序共鸣”、共生灵族的“生命鼓舞”——全部数据化,连同其背后的规则原理、能量层级、作用范围、持续时间等参数,一同纳入一个庞大的虚拟演算空间。
然后,他以“动态平衡悖论法则”为底层逻辑,开始模拟这些不同性质的力量,在同一个目标区域相互作用的所有可能结果。这涉及到无数种排列组合、作用序列、能量配比……其计算量足以让旧纪元任何超级计算机瞬间过载。
但韦东奕的悖论基点,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了传统计算概念的规则奇点。他调动“概率之源”的力量来穷举可能性,利用“编织者之源”的特性来模拟规则结构的演变,甚至引入一丝“静滞之源”转化而来的秩序回响,作为评估方案稳定性的基准。
无数次的模拟、推演、失败、调整……在意识层面,这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亿万次的微型战争。终于,一个初步的、动态的“多元规则协同协议”框架被构建出来。
这个协议并非一个固定的战术手册,而更像一个智能化的“力量调度算法”。它的核心功能是:当接收到联合行动请求及目标参数后,能基于对各文明可用力量的实时评估和目标区域规则状态的扫描,迅速计算出一个或多个“最优协同方案”。方案会明确指定各文明力量的投入时序、作用点位、能量强度以及关键的“规则接口”,确保不同力量能够相互补充、增益,而非相互冲突、抵消。
韦东奕将这个协议的初级版本,通过规则翻译层,悄然植入到文明之网的连接节点中。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平静的空旷维度作为测试场。
他模拟了一个小规模的、类似之前规则褶皱的扰动信号,并向网络发布了联合清除请求。
几乎在请求发出的瞬间,参与了测试的伊莎贝尔、墨菲和晶语族首席,都通过翻译层接收到了一份清晰的操作指南:
【协同方案Alpha】
·目标:清除编号delta-7区域规则扰动。
·序列:
1.晶语族(t=0秒):于扰动核心施加低强度“秩序共鸣脉冲”,频率设定为Θ-band,旨在初步稳定规则结构,降低其“易染性”,并为后续干预提供谐振基础。
2.编织者遗民(t=0.3秒):紧随共鸣脉冲,在稳定化的核心外围编织“动态约束网格”,网格参数与晶语族谐振频率耦合,防止扰动能量扩散。
3.可能性港湾(t=1.2秒):在约束网格成型后,引导温和的概率流“冲洗”网格内部,利用概率的开放性,将已被约束和稳定的扰动能量无害化“稀释”到概率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