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身在老家的孟晚橙蹲在书桌前,把一沓答辩用的纸质材料往牛皮文件袋里塞时,指腹第三次蹭到了袋口粗糙的毛边。纸张边角被她按得发皱,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还有几处用荧光笔标出的重点——那是前晚和导师视频时,导师特意让她补充的研究数据说明。她抬手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指尖还残留着打印纸特有的油墨味,混着桌上刚泡的菊花茶香气,在鼻尖轻轻绕着。
桌角的台历摊开在八月那页,封面印着时代少年团的团体照台历上用红笔圈着两个格外醒目的日期,红墨水是她特意挑的樱桃红,比普通红笔更鲜亮些,像藏在纸页里的小小心意。
一个日期在三天后,数字“19”被圈得圆圆的,旁边用端正的字迹写着“答辩”,笔画里带着点用力过度的痕迹,那是上周导师确定答辩时间后,她连夜圈出来的,每天睡前都要对着看两眼,把答辩流程在心里过一遍。
另一个日期就在明天,数字“16”旁边没写多余的字,只简单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蛋糕——奶油顶画得像朵小云朵,旁边还缀着三颗小星星,略。那是半个月前圈的,当时她刚刷到严浩翔生日线下应援的预告,还兴冲冲地跟同担约好,要一起去现场举灯牌、送手写信,连应援物都提前寄到了北京的家。
孟晚橙对着台历轻轻叹了口气,窗外飘进来的风里,还裹着奶奶晒在阳台的桂花干香。那香气甜得很淡,是她从小闻到大的味道,早上奶奶还说要给她装一罐带回北京,可她明天一早就得走——答辩的最终流程还没核对,导师发的修改意见还没完全落实
她伸手把台历往自己这边拉了拉,指尖轻轻碰了碰明天那个小蛋糕,又移到“答辩”两个字上。落日从窗帘缝里漏进来,在台历上投下细细的一道光,刚好把两个日期连在一起。孟晚橙咬了咬下唇,把文件袋的拉链拉好,心里默默想着:等回北京先好好给你过生日,之后要努力准备答辩了。
夜幕沉下来时,孟晚橙坐在书桌前,电脑里还开着答辩ppt的编辑页面,目光却频频往手机屏幕上飘。她翻出相册里存了半年的照片:是严浩翔去年生日的样子,白t外面套着件牛仔外套,手里拿着话筒,风把他的头发吹得微微晃。列表里的粉丝群已经开始热闹,有人在晒准备好的生日应援图,有人在倒计时,连对话框里的表情包都带着粉色的蛋糕图案。
墙上的挂钟分针一点点挪向12,孟晚橙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当数字跳到00:00的瞬间,她立刻点开朋友圈,选好那张她自己做的视频,配文删了又改,最后只留下最实在的一句:“严浩翔生日快乐,新的一岁也要好好唱歌呀。”发送后,她刷新了两下,看着评论区很快弹出同是粉丝的朋友发来的“一起祝他生日快乐”,嘴角轻轻弯了弯。
发送完朋友圈的瞬间,孟晚橙的指尖没离开屏幕,顺势往下滑了滑。页面很快刷新出更多带着“生日快乐”字样的动态,像一片飘着暖意的小海洋——几乎都是和她一样的粉丝朋友,有人配了严浩翔早年练舞室的路透图,汗水打湿发梢的模样透着少年气;有人晒了亲手做的手绘卡,周围绕着星星和音符;还有人写了长长的碎碎念,从他的舞台谈到私下的小细节,字里行间全是藏不住的喜欢。
孟晚橙的嘴角跟着这些文字慢慢上扬,拇指轻轻点下每一条动态右下角的“赞”。碰到熟悉的粉丝朋友发的内容,她还会在评论区敲上一句“祝他生日快乐呀”,看着评论区很快弹出对方的回复,心里像被温水浸过一样软。她知道,此刻隔着屏幕,有无数人和她一样守着时间,用同样的方式为同一个人送上祝福,这种莫名的同频感,让原本有些孤单的夜晚,忽然多了几分热闹。
紧接着,她切到微博,熟练地点开那个置顶的私信对话框。对话框里还躺着之前没加微信的时候说的“晚安”,敲下同样的四个字,发送后就盯着屏幕顶端的图标——几秒钟后,灰色的“未读”变成蓝色的“已读”,孟晚橙忽然觉得心里像被温水浸过,哪怕知道这只是他团队统一处理的消息,也忍不住攥着手机笑了笑。
就在她准备退出对话框,想继续核对答辩材料时,屏幕忽然轻轻震动了一下。新消息弹出来的瞬间,孟晚橙几乎是屏住了呼吸——对话框里多了一条简洁的回复,只有两个字:“谢谢。”
那两个字没有附带任何表情,字体是系统默认的样式,却让她愣了足足三秒。她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才敢相信这不是自己眼花,指尖轻轻碰了碰屏幕上的“谢谢”
窗外的风又大了些,院外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得更明显,偶尔还夹杂着几声远处邻居家的狗吠。孟晚橙起身走到窗边,掀开一点窗帘往外看,老家的夜空比北京亮得多,星星缀在墨蓝色的天幕上,像撒了一把碎钻。她忽然想起严浩翔之前在采访里说过,喜欢他自己老家的星空,因为能清楚地看到银河。此刻望着同一片星空,她忽然觉得,自己和他好像离得没那么远。
回到书桌前,她终于把答辩ppt的页面关掉,转而打开了购票软件——明天早上七点的高铁票,她前几天就订好了,此刻看着订单详情里的“北京南站”,心里忽然多了几分期待。原本只觉得回去是为了答辩的奔波,现在却因为那声“谢谢”,多了点不一样的意义。她甚至开始琢磨,回到北京的家里,要不要把提前寄回去的应援灯牌找出来,哪怕不能去线下,也想对着灯牌再跟他说一次生日快乐。
她把文件袋里的答辩材料又翻出来核对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后,才把文件袋放进早已收拾好的行李箱。箱子里还躺着奶奶早上塞进来的桂花干,用纱布包着,香气透过布料慢慢渗出来。孟晚橙摸了摸那包桂花干,又看了眼桌角的手机,忽然笑了——明天的高铁上,或许可以再给严浩翔发一条消息,告诉他,自己正在赶回北京的路上,也在奔赴和他的“约定”
想着想着,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或许还能给他们一个惊喜?她猛地坐直身体,眼睛亮了亮——自己提前寄到北京家里的应援灯牌,是定制的“严浩翔生日快乐”字样,明天回到家后,说不定能找个离他生日活动场地近的地方,举着灯牌站在路边。不用靠太近,不用让他看到,只要让他知道,有个粉丝赶在答辩前,还是来赴了这场生日的约。
夜渐渐深了,老家的屋里静得能听到挂钟的滴答声。孟晚橙把手机充上电,屏幕暗下去的最后一刻,她还能看到锁屏壁纸上他们七个人的舞台照。她躺在床上,脑子里过着明天的行程:赶高铁、回北京的家、核对答辩流程、找应援灯牌……每一件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可她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心里暖暖的,像揣着一颗小小的星星,照亮了原本有些焦虑的归途。
后半夜,孟晚橙迷迷糊糊醒了一次,伸手摸到枕边的手机,下意识点开微博私信。对话框里的“谢谢”还在,像颗小石子落在心湖,漾开的涟漪到现在都没散。她盯着屏幕看了半分钟,又轻轻按灭,黑暗里能清晰听到窗外老槐树的沙沙声,混着挂钟的滴答声。
天刚蒙蒙亮时,窗帘缝里漏进的第一缕微光,刚好落在孟晚橙的枕头上。她睫毛颤了颤,没等闹钟响就醒了——心里记挂着早上七点的高铁,连梦都睡得浅。伸手摸过手机看了眼时间,六点刚过,窗外的天还泛着淡淡的青灰色,老家的清晨静得能听到院外麻雀的叽叽喳喳声。
她轻手轻脚地掀开被子,生怕吵醒隔壁房间的爷爷奶奶,可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熟悉的粥香。那香气混着糯米的软甜和红枣的微甘,顺着门缝飘进来,绕在鼻尖——是奶奶常煮的红枣糯米粥,知道她今天要赶车,特意起早做的。
孟晚橙加快脚步走到卫生间,洗漱台的镜子上还凝着一层薄霜,她用温水拍了拍脸,瞬间清醒了不少。牙刷是她常用的薄荷味,牙膏已经被奶奶挤好了一小截,放在牙杯上;毛巾也叠得整整齐齐,搭在晾衣绳上,带着阳光晒过的味道。她快速洗漱完,擦脸时还能听到厨房传来的动静——是奶奶用勺子搅动粥锅的声音,轻轻的,像在为她的归途伴奏。
走到厨房门口,她就看到奶奶系着藏青色的围裙,正弯腰往粥锅里放冰糖。晨光透过厨房的小窗户,落在奶奶花白的头发上,镀上一层浅金色。
“醒啦?”奶奶回头看到她,笑着往灶台上指了指,“粥再煮五分钟就好,我给你装了保温桶,路上喝着暖。”孟晚橙应了一声,走到灶台边,看着锅里的红枣糯米粥正咕嘟咕嘟冒着细碎的泡泡,乳白的粥汁裹着暗红的红枣,几颗枣肉已经煮得微微绽开,露出里面饱满的果肉,颜色红得透亮,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香气。她伸手碰了碰灶台边的搪瓷碗,碗壁还带着温热——奶奶早早就把碗洗干净温着了。
看着奶奶又往锅里撒了一小把冰糖,指尖因为常年做家务显得有些粗糙,却动作娴熟地避开了溅起的粥沫,孟晚橙忽然觉得鼻子有点发酸。她咬了咬下唇,轻声说:“奶奶,我这一去北京,又得好一阵子才能回来。”
奶奶搅粥的手顿了顿,抬头看她时,眼神里满是温和:“学业要紧,不用惦记我。”
“我会惦记的。”孟晚橙上前半步,轻轻攥住奶奶的手腕,“等十月一放假,我一定回来看你。到时候我还陪你去巷口的菜市场买你爱吃的南瓜,还跟你学做桂花糕,好不好?”
奶奶听完,眼睛笑成了月牙,拍了拍她的手:“好啊,我到时候提前把桂花干再晒点,等你回来做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