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天大捷的余波尚未平息,龙潜谷内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胜利带来了信心,也带来了更繁重的任务。缴获的军械堆积如山,需要清点、修复、分配;新归附的部落需要整编、安置;阵亡战士的抚恤、伤残者的照料,千头万绪。
楚骁将日常政务更多地交由老峒主、盘木长老等人处理,自己则全力投入到两件关乎未来的大事上:建立海上力量与完善情报网络。
在苏文康的全力运作下,第一批海船悄然到位。并非庞大的战船,而是三艘经过改装、航速较快、适合沿海航行的中型帆船。船上的水手,部分是苏家信赖的旧部,部分是从归附的沿海俚人部落中招募的熟悉水性的青年。楚骁将其命名为“乘风”、“破浪”、“扬波”,编为“靖海营”,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苏家老掌柜暂领,开始沿着海岸线进行适应性训练和航道勘探。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尝试打通与流求(台湾)的联络,那里据说有前朝遗民和不愿臣服赵元庚的势力。
与此同时,沈燕主导的“讯息司”也初具雏形。她挑选了一批识文断字、心思灵巧的俚人少年和苏家带来的账房学徒,加以培训。讯息司的触角开始向外延伸:向北,通过俚人传统的山林小道和新建的海路,与玉门关保持定期联系;向东,密切关注江南和中原的动向;向南,监视交趾方向的异动;甚至开始尝试收集海外番邦的情报。一张无形的情报网,正以龙潜谷为中心,缓缓张开。
这一日,楚骁正在检阅靖海营的操练,沈燕拿着一封刚译出的密信匆匆而来。
“将军,玉门关徐军师急信!”
楚骁接过信,快速浏览,眉头渐渐舒展,又缓缓蹙起。
信中有喜有忧。喜的是,借助西州“商团护卫军”进驻瓜州的威慑,以及狄人因内乱暂时无暇南顾,玉门关压力大减。徐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大力整顿内政,兴修水利,鼓励耕战,关内民生和军备都有所恢复。更重要的是,匠作营在仿制朝廷军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利用改进的炼铁法,批量锻造出了质量接近朝廷制式的扎甲甲叶和更加坚韧的枪头。虽然成本高昂,产量有限,但这意味着玉门关军队的防护力和攻击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忧的是,徐穆在信中提到,赵元庚已任命其族弟赵元朗为新的平南大都督,据说此人性格阴鸷,擅用权谋,且与荆湖地区的世家大族关系密切。他正在荆湖一带重新整合兵力,征调粮草,预计最多半年,新的、规模更大的征讨必将到来。徐穆判断,赵元朗可能会改变夏侯淳一味强攻的策略,转而采用军事压力与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手段。
“赵元朗……分化瓦解……”楚骁喃喃自语,目光投向龙潜谷内那些忙碌而充满希望的俚人战士和民众。联盟看似铁板一块,但内部真的毫无缝隙吗?那些新归附的部落,那些在战争中损失较大的部落,在更大的利益诱惑或更残酷的威胁面前,是否还能保持忠诚?
他必须未雨绸缪。
玉门关内,军师徐穆站在新落成的“百工坊”前,看着工匠们将一片片新锻造的甲叶铆接到皮衬上,组成一件件闪烁着冷光的崭新扎甲,眼中难得地露出一丝欣慰。
“军师,按照现在的进度,到年底,我们至少能装备起一千重甲步卒!”王校尉抚摸着冰冷的甲叶,声音带着激动。在以往,这等精良铠甲,只有朝廷最精锐的部队才能配备。
徐穆点了点头:“此事关乎我军未来战力,务必精益求精。但也要注意,不可过度耗费民力,影响春耕。”
“末将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