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江南风至,关中砺刃(1 / 2)

苏文康的到来,在平静的龙潜谷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数辆满载的马车在谷口停下,卸下的不仅是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用以打通关节,更有楚骁目前最急需的物资——十几大箱上好的金疮药、消炎解毒的成药、数百匹厚实耐用的棉布,以及一批精心挑选的、擅长冶金、制革、木工的苏家工匠。

“萧兄!不,楚将军!”苏文康见到楚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深深一揖,“文康幸不辱命。”

楚骁扶起他,看着那些堆积的物资和眼中充满好奇与些许不安的工匠,心中亦是感慨。江南苏家的这份投资,分量不轻。

“文康兄,一路辛苦。这份情谊,楚骁铭记。”楚骁郑重道,随即话锋一转,“如今谷内草创,条件艰苦,恐怕要委屈诸位工匠师傅了。”

为首的是一位姓孙的老匠头,闻言连忙躬身:“将军言重了。我等既受东家所托,必当尽心竭力。”

楚骁也不多客套,立刻安排人手,将物资分类入库,尤其是药材,交由沈燕统一管理调配。工匠们则被引入早已规划好的匠作区。当孙匠头看到那几支缴获的、结构精良却有所损坏的火铳时,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如同看到了稀世珍宝。

“将军,此物……可否让小人仔细观摩?”孙匠头声音都有些颤抖。

楚骁点头:“正需孙师傅这样的行家。我们缴获不多,弹药更是稀缺,若能修复,乃至仿制,对我等至关重要。”

“小人定当竭尽全力!”孙匠头摩挲着火铳冰凉的铳管,如同抚摸着情人的肌肤,立刻带着徒弟们投入了研究之中。其他工匠也各司其职,冶金的开始考察本地矿石,制革的处理堆积的兽皮,木工则协助修建更牢固的工坊和住所。

苏文康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资和工匠,更是一种来自发达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悄然推动着龙潜谷这个新生势力向着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楚骁将苏文康请入自己简陋的“帅帐”,详细询问了江南和中原的近况。

苏文康知无不言:“赵元庚对江南的掌控日益加强,尤其是漕运和市舶司,我苏家亦感到压力倍增。家父此次派我前来,亦是无奈中的冒险一搏。如今看来,将军在岭南根基渐稳,文康心中方安。”

他顿了顿,低声道:“另外,文康南下前,叔公曾密嘱,朝廷似有派遣大军南下,彻底平定岭南之意,只是目前中原尚有零星叛乱未平,且需防备狄人,故未立刻发动。将军需早做准备。”

大军南下!这消息让楚骁心头一凛。果然,赵元庚不会容忍他在岭南坐大。

“多谢文康兄告知。”楚骁神色凝重,“看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必须加快整合岭南俚人,提升龙潜谷实力的步伐了。

就在楚骁于岭南接收苏家援助,积极备战时,玉门关内,军师徐穆也在利用西州送来和自身艰难生产的有限资源,进行着一场“静默的砺刃”。

得益于西州的骏马,王校尉成功重组并扩充了一支三百人的精锐骑兵,由胡彪统领,日夜操练,恢复并提升了玉门关的机动打击力量。那些药材更是救活了许多重伤员,稳定了军心。

然而,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匠作营。在徐穆的全力支持和来自西州的一些矿物样本启发下,匠作营的头目,一位沉默寡言却技术精湛的老工匠,带着徒弟们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终于在使用本地矿石和改进的坩埚炼铁法上取得了突破。虽然炼出的铁质依旧无法与百炼钢相比,但韧性、硬度都已远超之前,打造出的枪头、箭簇更加锋利耐用,甚至能勉强格挡狄人的弯刀而不易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