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八年九月朔日,大朝会。文德殿内,旌旗肃穆,百官齐集。与往日相比,今日的朝会更多了几分锐意进取的决绝之气。
大朝会伊始,礼部尚书白时中便手持玉笏,出班朗声奏道:“陛下,臣奉旨与礼部、翰林院共议新政纪元,参详古典,考究时宜。以为‘政和’年号,已彰陛下革新内政、协和万邦之志,然今国势日隆,武功赫赫,南疆待平,宜启新元,以应天命。臣等谨拟‘宣和’二字,取‘宣威德于四海,致太和于天下’之意,伏请陛下圣裁!”
“宣和……”赵佶于御座之上,轻声咀嚼着这两个字,目光扫过台下屏息凝神的百官,缓缓颔首,“宣威致和,内修文德,外彰武备,以期天下安宁。此号甚佳,准卿所奏。自明年正月初一始,改元宣和!望诸卿同心同德,共襄此宣和盛世。”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山呼,标志着大宋即将进入一个以宣和为号的新纪元。
年号既定,议题迅速转向当前最紧要的南征大计。总参谋使吴敏手持兵部与总参谋司联合拟定的方略,出列奏对。
“陛下,新年号寓意深远,我王师亦当以赫赫战功,为宣和之年铸就基石!”吴敏展开奏章,“鉴于南疆多山岭、林莽,地势险峻,气候溽热,大军团难以展开,且补给艰难。经总参谋司与云南参谋司详细推演,此次征讨交趾并平定云南路叛乱,决议采取‘精兵锐进,分批投入’之策。”
他详细阐述兵力部署:“前期,共投入八万精锐,分作三路:
“第一路,中枢锐士,共三万人。?此路为我军攻坚破锐之核心,下辖三军:
其一,神机营一军,优先换装燧发枪及部分轻型红衣炮,于实战中检验新式火器之威,磨炼新式战法。
其二,龙骧军铁骑一军,于平原开阔地带策应冲击,震慑敌胆。
其三,龙骧军振武军一军,此军专擅山地攀爬、林莽作战,为陆路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第二路,广南行营,共一厢,三万人。”吴敏继续道,“行营都总管赵遹已厉兵秣马多时,熟悉当地情势。此厢将士多为南方人,耐瘴气,习水土,将为大军之基干,负责清剿叛军,巩固后方,并策应主力进攻。”
(注:按新军制,每厢辖3军,每军满员一万人;每军辖4营,每营2500人;每营辖5都,每都500人。)
“第三路,伏波行营,共两军,两万人。”吴敏指向地图上的海路,“由呼延庆将军统领,携新式炮舰,跨海而击。其责在于封锁交趾海疆,炮击其沿海重镇,并择机输送精锐登陆,直捣其腹心之地,与陆路大军形成钳形攻势!”
兵力的精简与针对性部署,得到了众臣的认可。参知政事李纲沉吟道:“八万之数,看似不多,然皆为百战精锐或特训之师,且装备精良,战术明确。避开了人海战术于南疆之弊端,更能发挥我之长技。吴参谋使之策,老成持重。”
户部尚书张克公亦出列保证:“陛下,朱勔赃款已陆续入库,钱粮充足,足以支撑此八万大军及后续投入之耗费。各类军械、粮草,已按计划调拨广南诸路储备。”
工部尚书苏启明补充:“将作监与格物院日夜赶工,首批五千支燧发枪、十五门轻型红衣炮已交付神机营操练。舟船监亦保证,五艘炮舰可于月底前完成最后海试,加入伏波行营序列。”
各方面准备情况的汇报,勾勒出一幅万事俱备的图景。
赵佶听罢,目光扫过殿内济济文武,最终定格在吴敏、宗泽等军方将领身上。
“诸卿部署周详,朕心甚慰。”赵佶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南疆逆贼,杀我使臣,戮我将士,侵我疆土,今又妄图负隅顽抗!天兵至此,岂容魑魅魍魉继续猖獗!”
他霍然起身,朗声道:“传朕旨意!”
殿内瞬间寂静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于御座之上。
“以总参谋司统筹,云南参谋司具体指挥,广南、伏波两行营为主力!命上述各路兵马,加紧最后整备,于本月底,誓师出征,兵发南疆!”
“踏平叛逆,犁庭扫穴,尽收交趾故土于版图,永绝南顾之忧!?以叛酋之头颅,祭奠周安民、赵猛及所有殉国将士之英灵!以赫赫武功,彰我宣和年号之威!”
“臣等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扬我国威于万里南疆!”以吴敏、宗泽为首的文武大臣齐声应诺,声震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