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七年七月初,汴京暑热稍褪,但枢密院及兵部衙署内的气氛,却比三伏天更为灼热。北伐功臣如种师中、韩世忠、刘法、刘光世,以及新晋将领折彦质、王禀等,皆被紧急召回京师。连同知枢密院事吴敏、兵部尚书宇文虚中、工部尚书苏启明等重臣,齐聚垂拱殿旁的一处偏殿,参与一场将决定大宋未来军事格局的小朝会。
赵佶端坐上位,目光扫过下方这些或沉稳、或锐气、或带着战场风霜的将领,开门见山:“诸卿,北伐之功,彪炳史册,然战后思量,我朝军制,承平已久,积弊颇深,机构重叠,号令不一,乃至朕有时亦觉纷繁复杂,不利于临阵决断,更不利于长治久安。今日召诸卿来,便是要议一议,这军制,该如何改,方能使我大宋兵锋,永葆锐利!”
众将神色一肃,皆知此次会议非同小可。
赵佶首先抛出了最核心的改组方案:“朕意,撤销枢密院与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权旧制!”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片细微的抽气声。这可是沿袭百年的祖制!
赵佶不容置疑地继续道:“设立总参谋司,直接对朕负责!总揽全国军事谋划、调动、训练之权。其下,仿北征行营参谋司旧例,设四曹:情报曹,专司敌情刺探、舆图绘制;作战曹,制定方略、指挥协调;辎重曹,统筹粮草、军械转运;传令曹,建立快速、保密之军令传递系统。吴敏、宇文虚中,你二人于北征行营参谋司任职已久,经验丰富,这总参谋司便由你二人先行搭建起来。”
吴敏、宇文虚中压下心中激动,齐声应道:“臣领旨!”
解决了指挥体系,赵佶又转向军官制度:“现行散官阶,名实不符,升迁混乱。朕决定,废除散官,推行军衔制!”他示意内侍展开早已准备好的章程。
“军官设将、校、尉三等九级:
将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车骑将军(正二品)、卫将军(从二品)。
校官:忠武校尉(正四品)、宣威校尉(从四品)、振威校尉(正五品)。
尉官:致果校尉(正七品)、翊麾校尉(从七品)、陪戎校尉(正八品)。
士卒亦分三级:锐士、悍卒、精兵,依战功、技艺晋升,与饷银挂钩。”
种师中抚须沉吟,率先赞同:“陛下此议甚善!衔职清晰,权责分明,便于激励将士,更能使升迁有据可循。”
韩世忠眼睛一亮,大声道:“陛下圣明!这军衔好!清晰明白!省的俺老韩有时候都搞不清自己到底算几品官!”
众将皆以为然。
接着,赵佶开始规划兵种专业化:“未来之战,绝非单一兵种可决胜。朕欲改组部分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