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惊悚灵异 > 第196章 死信处理处

第196章 死信处理处(1 / 2)

陈远站在百年历史的城南邮局大厅里,仰头望着彩绘玻璃窗投下的斑斓光影。作为刚入职的邮递员,他被分配到这个全市最古老、也是传说最多的邮局。

“小陈,这是你的工作证。”邮局主任老张递来一个胸牌,“头三个月你先在内部轮岗,熟悉各个环节。今天从死信处理处开始。”

“死信处理处?”陈远接过胸牌,有些疑惑。

老张指了指大厅后方一扇不起眼的木门:“就是处理无法投递的信件的地方。地址不详、收件人不存在、邮票不足...总之是些送不出去的信。”

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陈远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房间大得超乎想象,一排排木架直抵天花板,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信封,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纸张和墨水的气味。

一个佝偻的老人从堆积如山的信件中抬起头,厚厚的眼镜片后是一双异常清澈的眼睛。

“新来的?”老人的声音沙哑却温和,“我姓周,在这里工作了四十年。”

陈远连忙上前握手:“周师傅好,我叫陈远,今天来学习。”

周师傅点点头,递给他一沓信件:“先从简单的开始。检查这些信的地址,看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投递信息。”

整个上午,陈远都在埋头处理那些“死信”。有的地址模糊不清,有的收件人早已搬走,还有的信封上只有绰号或简称。这项工作枯燥却奇妙,每一封无法投递的信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个未完的故事。

午餐时,老张在食堂找到陈远:“怎么样?还适应吗?”

陈远点点头:“就是有点...压抑。那么多信永远送不到收件人手里。”

老张叹了口气:“这就是邮递员的宿命。我们经手的每一封信都承载着某人的心意,但总有些心意永远无法传达。”

下午三点多,陈远在信件堆里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牛皮纸信封。它异常厚重,没有寄件人信息,收件人处只写着“城南槐树胡同7号,小芸收”,邮戳日期是——1978年5月16日。

“周师傅,这封信...”陈远把信拿给老人看。

周师傅的眼睛反射出奇异的光:“啊,是这封。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放回去吧。”

“每个月都会出现?”陈远惊讶地重复。

周师傅没有解释,只是示意陈远继续工作。但陈远的好奇心已经被勾起,他偷偷记下了信封的详细信息。

下班后,陈远特意绕到槐树胡同。令他失望的是,整条胡同都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了,现在是一片工地围挡。

“找槐树胡同?”工地门卫听了陈远的询问,摇摇头,“早拆啦!去年就拆了。听说以前那里确实有棵大槐树,三个人都抱不过来。”

“那原来的居民呢?”

“搬的搬,走的走,谁知道呢。”门卫点了支烟,“不过拆迁前有个怪事——总有个老太太在月初来胡同口站着,像是在等人。拆迁后就没见过了。”

陈远心中一动:“知道她住哪儿吗?”

门卫想了想:“好像听说是搬到新城区的养老院去了。具体哪家就不清楚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远利用下班时间走访了新城区所有的养老院。在第三家“夕阳红养老院”,他找到了线索。

“你说的是赵玉兰阿姨吧?”护士长确认道,“她确实是从槐树胡同搬来的。不过上个月去世了。”

陈远的心沉了下去:“那她有没有家人?”

“有个女儿,叫赵小芸,在美国定居。”护士长翻了翻记录,“赵阿姨临终前一直念叨着要给女儿什么东西,但没说清楚是什么。”

赵小芸!正是那封信的收件人!

陈远激动地追问:“能联系上她女儿吗?”

护士长摇摇头:“我们试过,电话打不通。听说她女儿很多年没回国了。”

线索似乎断了。但陈远没有放弃,他回到邮局,想再仔细研究那封信。奇怪的是,翻遍了死信处理处,就是找不到那个牛皮纸信封。

“在找这个?”周师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人手中正拿着那封1978年的信。

陈远吓了一跳:“周师傅,这信...”

“跟我来。”周师傅示意陈远跟上,走向死信处理处最深处的一个小房间。这里陈远从没进来过,房间没有窗户,只点着一盏老式台灯。

周师傅在桌前坐下,小心地拆开那封信——令人惊讶的是,信封根本没有封口。

“这封信,”周师傅缓缓说道,“我每个月都要重新放回待处理区,然后等着看有没有人能发现它的特别。”

陈远愣住了:“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封考验信。”周师傅从信封中抽出一沓发黄的信纸,“只有真正关心这些‘死信’命运的人,才能看见它背后的故事。”

在台灯柔和的光线下,周师傅讲述了这封信的来历:

1978年春天,邮局来了个年轻的女孩,要寄这封厚厚的信。当时的值班员正是年轻的周师傅。女孩说这是给最好的朋友的告别信,她们约好要一起插队下乡,但家人突然要送她出国。

“她投信的时候哭了,”周师傅回忆道,“说怕这封信送不到,因为朋友家可能要搬家。果然,信送出时,槐树胡同7号已经人去楼空。”

按照规程,这封信应该被退回寄件人,但信封上没有寄件人地址。周师傅本想按死信处理,却总觉得放心不下。他按照寄件邮戳找到那个邮局,打听后才知道,女孩在寄信第二天就因意外去世了。

“从此这封信就成了真正的‘死信’,”周师傅轻抚信纸,“寄件人收件人都联系不上,但它承载的情感太重,重到无法被销毁。”

更奇怪的是,这封信开始表现出异常。它总是不定期地重新出现在待处理信件中,即使用专门的箱子封存也没用。而且只有心地纯善、真正关心信件命运的人才能注意到它。

“四十年来,有七个人发现过这封信,”周师傅说,“他们都尝试寻找收件人,但都失败了。你是第八个。”

陈远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为什么告诉我这些?”

“因为我老了,”周师傅微笑,“需要找个接班人。不是死信处理处的接班人,而是这些特殊信件的守护者。”

那晚,陈远带着那封信的复印件回到出租屋,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信中的文字稚嫩却真挚,记录了两个少女的友谊、梦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在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