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誉归来的团队,在省里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省委书记亲自到机场迎接,并在随后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高度肯定了答辩团队,特别是秦宇轩的卓越表现。书记用“力挽狂澜”、“展现了我省干部过硬素质和战略眼光”等词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时间,秦宇轩的声望在省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连之前那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暂时偃旗息鼓,仿佛被这扑面而来的赞誉所淹没。
然而,秦宇轩和方文谦都保持着异常的清醒。他们知道,表面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高省长那边的沉默,透着一种不寻常的意味。那不是认输,更像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果然,新的攻势以一种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展开了。
几天后,一篇题为《“试验区”热背后的冷思考:警惕新一轮“造概念”与“负债冲动”》的长文,出现在国内一家颇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上。文章并未直接点名秦宇轩所在的省份,但通篇引用的“某中西部省份”、“急于打造创新名片”等案例描述,以及对其“庞大配套资金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产业基础薄弱可能导致创新空转”的分析,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这篇文章迅速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在财经界和关心地方发展的舆论圈中引发了不少讨论。虽然也有声音认为这是必要的提醒,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刻意引导的质疑氛围。
“省长,这篇文章来者不善。”方文谦将打印出来的文章放在秦宇轩办公桌上,眉头紧锁,“看似客观理性,实则句句诛心。我查过了,作者背景复杂,与我们在京城的某些‘老朋友’关系密切。”
秦宇轩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看不出喜怒:“预料之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们知道在正面较量中难以占到便宜,就开始打舆论战,试图从外部营造压力,影响决策。”
“我们需要回应吗?”方文谦问道。
“暂时不必。”秦宇轩摇了摇头,“官方回应,反而抬高了它的身价,容易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事实。”
他沉吟片刻,吩咐道:“不过,文谦,你留意一下省内外的舆论动向,特别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理性声音。必要时,可以组织一些真正有分量的专家,从专业角度撰写文章,阐述我们试验区的创新价值和风险防控措施,但要确保是自发的、学术层面的讨论,不要让人看出是我们在背后组织。”
“明白。”方文谦点头领命。
舆论的涟漪尚未平息,另一波暗流又悄然涌动。关于秦宇轩工作风格的某些非议,开始在一些小圈子里流传。说他“独断专行”、“急于求成”,在推动改革时“不近人情”、“排斥不同意见”,甚至隐约暗示他与省内某些企业家“交往过密”。
这些流言蜚语,捕风捉影,难以查证,却像病毒一样,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秦宇轩的形象。
方文谦动用了一些关系调查源头,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指向一些模糊的“业内人士”和“退休老干部”,难以追溯到确切的始作俑者,但最终的受益者指向,似乎都与高省长那条线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他们这是在进行‘软杀伤’,”方文谦愤懑而又无奈,“败坏您的名声,孤立您,让上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