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坐在轧钢厂实验室里,面前摊开着为部里培训精心准备的《微生物系统作战方略实战手册》草稿。
窗外,马华正小心翼翼地将盐水瓶改装的简易尾气监测装置装箱,预备着即将扩大的培训规模。
何雨柱的心思却没完全在这上面,他看似在审阅手册细节,意识深处却正系统里早上提取出来的意外之物牢牢抓住。
难道和美女约会会带来好运?
想起和娄晓娥一起看琼花军,现在还有点热血贲张。这个念头一闪而过。
意念再次落到那两件东西。
这东西,混迹在一堆日常物品中间,显得格格不入。
在这个东西,在未来,这只是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耗材,两套封装在透明塑料管里的电极:
一套是细长玻璃泡顶端有个小球的pH电极,另一套则是包裹着特殊高分子膜、顶着个圆形小帽的溶解氧(DO)电极。
旁边还散落着配套的校准缓冲液小袋子和简易说明书。
这个连普通玻璃温度计都算精密仪器的年代,这玩意儿对何雨柱来说意义重大。
pH电极!溶解氧电极!
何雨柱的意识死死盯着系统物品栏里这两样东西,一股热气直往上涌,比当年在食堂颠勺颠出锅气还要沸腾!他太清楚这东西的价值了。
pH电极:玻璃膜感应氢离子浓度,将溶液酸碱性(pH值)转化为微弱的电势差信号。
在这个实验室里还在用石蕊试纸、甲基橙目测比色的年代,这玩意儿就是洞察微生物代谢呼吸节奏的电子眼!
它能精准告诉你,细菌们是吃得开心还是闹脾气,是干活产酸产碱了,还是偷懒代谢停滞了。
这对于他鼓吹的动态调控营养策略、依据pH波动判断补料时机简直是量身定制的神器!
有了它,那些基于经验模糊判断的流加补料,就能变成精准可控的智能投喂!
溶解氧(DO)电极:顶端的透气膜允许溶解氧分子扩散进入,内部的电解液和电极将其化学反应转化为电流信号。
这更是活态循环监测的王牌!微生物是好氧还是厌氧?发酵罐里是缺氧还是富氧?震荡培养的溶氧够不够?
靠现在那些笨重的化学滴定法(如经典的Wikler法),步骤繁琐耗时,结果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实时动态监测的需求。
这枚小小的电极,就是插入微生物呼吸器官的听诊器,能实时听到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变化!
他之前给海上所建议的监测尾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推溶氧,那还是间接手段,哪有这电极来得直接、精准、快速?
何雨柱看着这对电极,心里想的是:在这个微生物研究还停留在黑箱操作、发酵控制近乎盲人摸象的年代,这两根电极,就是打开活态黑箱、照亮工业化生物过程的第一束激光!
想想海上所那边还在为糖丸病毒效价波动抓狂,根源之一不就是对培养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pH、DO)的监控和调控完全依赖经验和滞后检测吗?
想想他正在筹备的部级培训,要让各厂矿的技术骨干理解并应用活态循环,使用的多因子联控培养箱相当于步枪。基层厂矿,普通技术员使用。皮实、耐用、解决有无问题。
而现在有了能直观、定量感知微生物生命体征的硬核工具!可以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核心药厂。它精密、高端、解决尖端问题。
这玩意儿要是能提取出来,并且被系统本地化成64年能理解、能制造、能使用的东西……何雨柱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急促了。
海上所那死活稳不住的效价,林工那培养箱里只能靠人工拧旋钮的土法,还有宋老期盼的眼神……所有这些困扰和压力,此刻仿佛都找到了唯一的宣泄口!
“不行,得立刻……立刻……”
他也顾不上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马上把东西弄出来!必须确认它们到底以什么形式存在!
他,抬脚就往外冲。
“师父?您……您没事吧?”
马华正端着一缸子热水进来,差点跟他撞个满怀,被何雨柱那副眼睛赤红的模样吓了一跳,
“脸这么红,是不是发烧了?”
“没事!好得很!天上下金雨了!”
何雨柱语无伦次地吼了一嗓子,绕过马华,冲出了实验室门。
马华看师父的样子,摸摸后脑勺,小声说:“师父啊,家里有事您尽管吩咐啊!”
何雨柱根本没有听见他说了什么。一路狂奔出轧钢厂,也顾不上什么形象,跳上那辆二八大杠,拼命骑起来。
路旁的梧桐树影飞速倒退,他脑子里却反复回放着那pH电极娇嫩的玻璃泡和溶氧电极那层神秘的隔膜。
“可千万……千万是能用的东西……哪怕只是图纸……不,最好是实物……”
他冲回四合院,咣当一声撞开自家房门,反手就把门闩死死插上。
还不放心,又用肩膀顶了顶。
接着,他把窗帘拉得密不透风,连条缝都不留。屋里顿时暗了下来。
上一次这么紧张,还是刚得到系统,第一次尝试提取物资的时候。
“来吧……”他深吸一口气,在心中默念:“提取!”
他紧紧盯着那片空地,心脏悬到了嗓子眼。
天知道这跨越时空的生化眼睛,经过那见鬼的本地化改造后,会变成什么吓人的玩意儿?
会不会像上次林工看到的那些穷人的眼睛组件一样,只是更精巧些的玻璃器皿?
还是……会像传说中进口的那些精密仪器一样,带着一堆他见都没见过的电子元件,甚至……也需要半个房间来安置?
光华微闪,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也没有塞满房间的巨物。
出现在他面前桌子上的,是两样东西和一本薄薄的册子。
第一样:一个长约二十公分、比拇指略粗的玻璃管。一端是精心吹制的、壁厚极薄的球形玻璃泡,内壁似乎镀着一层特殊的膜。
玻璃管内部并非空腔,而是填充着某种淡琥珀色的透明液体,液体中浸没着一根细如发丝的铂金丝,以及一根看起来像是银/氯化银材质的细丝。
玻璃管的另一端被小心地熔封,引出两根颜色不同的、包裹着绝缘橡胶的细小电线(红、黑)。
玻璃管壁上,用极细的玻璃蚀刻法标注着“pH”和一个小小的温度补偿刻度。
旁边还有几个密封的小玻璃瓶,标签上写着“pH4.01”,“pH7.00”,“pH9.18”缓冲液。
第二样:同样长度和粗细的玻璃管。璃管内部结构更复杂些,能看到类似铂金丝的阴极,一个银质的阳极环,以及填充的专用电解液。同样熔封引线(蓝、黄),管壁蚀刻着“DO”及测量范围(如0-20g/L)。旁边还有一小瓶用于校准零点和饱和点的校准液和说明书。
那本薄册子,封面写着《玻璃电极制作原理、使用及简易维护指南(1964年适用版)》。
何雨柱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支pH电极。
入手微凉,玻璃质感细腻,那层薄薄的感应膜在光线下泛着微光。
铂金丝和参比电极丝在液体中清晰可见。再看DO电极,那层高分子膜更是薄如蝉翼,却又坚韧异常。
他翻开手册,里面图文并茂地详细解释了:
pH电极原理:薄玻璃膜对H+离子的选择性渗透产生膜电位,与内部参比电极构成电势差。电势差与溶液pH值呈线性关系。手册简化了公式,重点强调“电势差变,pH值就变,查表或用简易电位计可读数”。温度补偿刻度用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