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51章 我们能不能……先去大会现场看看?感受一下气氛。

第151章 我们能不能……先去大会现场看看?感受一下气氛。(1 / 2)

另外一边,海上去往四九城的火车上。软卧包厢里,气氛凝重。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周渭南所长思索半天,拍了一下小桌板:“老子就不信这个邪!

从五九年接到任务,我们建立了全国最严格的三级毒种库,优化了猴肾细胞传代技术,独创了两步法病毒收获工艺!

哪一步不是踩着自己肩膀爬上来的?现在你告诉我,生产线上的病毒集体罢工了?”

总工程师沈弘毅苦笑:“所长,实验室和小规模生产的的数据就在这儿,糖丸效价稳定性接近百分之九十九!上级领导年初来视察,亲口说我们的小试工艺是国内标杆!”

“标杆?那现在这生产线上的锯齿波怎么解释?”

周渭南声音带着火气,“就像有鬼在拧我们的工艺阀门!”

沈弘毅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语气平静些:“其实……不是没有好消息。年初我们参照北方一个轧钢厂传来的活态循环法理念,改进了细胞培养房的恒温摇床。”

周渭南皱眉:“轧钢厂?我好像有点印象,你说那个何雨柱吧?他能懂生物制品?”

“就因为他不懂生物,思路才邪门!”沈弘毅语气激动起来,“他提出什么动态感知,我们把摇床控温从开关式改成比例控制,震荡模式加了间歇变幅——就这点改动,细胞生长稳定性提升了百分之八!”

这个数据在当时堪称奇迹。

实际上,直到八十年代引进国外设备,国内生物制品行业才普遍实现类似的过程控制精度。

何雨柱这个来自厨师炒菜的的思路,提前十五年点破了生物反应器控制的核心秘密。

周渭南猛地坐直身体:“多少?百分之八?你当初为什么不说!”

沈弘毅有些无奈,“我说了!所里当时有人说这是瞎折腾,说苏联手册上没写的一律不准改。要不是我坚持在二车间偷偷试了三个月……”

包厢里突然陷入沉默。

车轮声变得格外清晰。

周渭南缓缓点燃一支烟,

那个年代软卧包厢的小桌板上,通常会固定一个金属或陶瓷的烟灰缸,这是标准配置。

不像现在,在火车上抽烟是不可能的。

敬什么牌子的烟,很有讲究。

大前门算是体面的,牡丹、凤凰属于高档货,如果能掏出中华敬人,那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办事都容易几分。

在包厢里,像周渭南这样的领导给下属递烟,带着点咱们是一个战壕的亲近意味。

周渭南喷出一口烟,缓缓说:“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按苏联手册把每条路都走死了,而这个何雨柱……”

“他可能知道还有路,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路。”沈弘毅猜测,“所长,我们必须请他出手。现在不是顾及面子的时候,生产线每停一天,就有上万个孩子可能暴露在脊髓灰质炎的威胁下。”

历史总是充满这种黑色幽默。后来拯救了全国糖丸生产线的关键技术思路,竟然真就来自一个厨师的瞎琢磨。而海上所这段曲折,直到四十年后解密的所志里才被提及。

周渭南弹了弹烟灰,忽然想起什么,问沈弘毅:

“对了,你刚才说,这个何雨柱,是红星轧钢厂的?一个轧钢厂的工程师,怎么琢磨起我们生物行当的活态来了?这跨界跨得有点邪乎啊。”

沈弘毅往前倾了倾身子,声音压低了些:“所长,您还别不信。我来的路上,跟部里相熟的人打听了一下,好家伙,不问不知道!这位何工,能耐大着呢!”

“哦?”周渭南来了兴趣,“怎么说?”

“听说他前阵子,牵头帮工业部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具体内容保密层级很高,打听不到。

但圈子里有小道消息流传,说他好像是……搞出了一种什么特殊的菌株,用在工业发酵上,效率高得吓人!

宋老,亲自点将,还想让他去牵头一个新成立的国家级中心,听说级别都给到了副厅!”

此时周渭南和沈弘毅并不知道,何雨柱弄出来的所谓特殊菌株,正是基于活态循环法理念优化筛选的高效工程菌,其代谢调控能力远超当时水平,这已经是现代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雏形。

而在1964年,这完全是黑科技级别的存在。

周渭南拿着烟的手顿住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副厅?!他一个厂子里的厨师……等等,你是说,他在微生物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沈弘毅重重地点了下头,“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菌株,用在什么地方,但能让宋老,让工业部如此重视,还跟微生物发酵直接相关,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所长,您想啊,他能搞定连苏联专家都搞不定的工业菌种,我们这糖丸效价,说到底,不也是一种需要精细伺候的微生物吗?”

包厢里再次陷入短暂的沉默,只听见车轮滚滚。

周渭南的眼神已经从疑惑变成了灼热,他猛地吸了口烟,然后狠狠摁灭在烟灰缸里。

“妈的……”他低声骂了句,不知道是感慨还是懊恼,“这样的人物,放在轧钢厂搞钢铁,不是暴殄天物吗?!”

沈弘毅立刻听出了所长的弦外之音,试探着问:“所长,您的意思是……?”

周渭南眼睛一瞪,“什么意思?等见了宋老,把咱们的困难往实里说,往重里说!务必请动何雨柱同志援手!只要他肯来,条件随他开!”

他越说越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希望:

“等这事儿解决了,老子豁出这张老脸,也要去找部里领导说道说道!

这样顶尖的微生物技术专家,就该来我们上海所!我们这儿有全亚洲都数得着的大型发酵罐,有最先进的冷冻干燥设备,有整个生物制品行业最广阔的舞台!

不比他在轧钢厂跟铁疙瘩打交道强?!”

后来何雨柱确实与上海所展开了深度合作,多次以外聘专家身份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但他始终未曾调动工作。

据后来分析,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何雨柱的活态循环法其核心是一种普适性的方法论,只有在轧钢厂这种横跨冶金、机械、化工的复杂工业环境里,才能汲取最丰富的养分,实现跨领域的碰撞与升华。专门待在生物所,反而可能限制了他的思维疆域。

沈弘毅也被所长的情绪感染了,用力点头:

“对!咱们所的平台,绝对配得上他的才华!到时候,我给他当副手,专门配合他搞病毒大规模培养工艺攻关!”

两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挖到宝的兴奋。

他们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四九城,见到宋老,请出那位仿佛能点石成金的何雨柱!

……

四九城,工业部,宋老办公室。

周渭南和沈弘毅几乎是带着一夜未眠的憔悴,坐在了宋老对面的沙发上。

周渭南顾不上寒暄,身体前倾,“宋老!救命啊!我们海上所的糖丸生产线,快瘫了!

病毒效价在大规模生产上剧烈波动,批次合格率已经跌破了安全线!

我们……我们把能想到的办法,苏联手册上写的、我们自己琢磨的,甚至连……连风水都怀疑过了,没用!全都没用!”

“全国那么多孩子等着接种,生产线每停一天,我这心就跟刀绞一样!我们……我们是真的没办法了,才来求您指点迷津!”

沈弘毅在一旁补充,快速而精准地汇报了他们已经尝试的所有技术路径和最终的失败,语气沉重:

“宋老,这不是普通的技术难题,这是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黑箱。我们怀疑,问题出在……生命体本身的动态复杂性上,而这,恰恰超出了我们现有认知框架。”

宋老静静地听着,手指间夹着一支烟,却没有点燃。

他脸上没有流露出太多惊讶,仿佛早已预料到他们的到来和困境。

直到两人说完,办公室里陷入一片带着绝望气息的沉默,他才缓缓开口:

“渭南同志,弘毅同志,你们说的,我大致了解了。情况确实很严峻,关乎儿童健康基石,不容有失。”

他话锋一转,忽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你们最近有没有听说过你需要这个名字”

周渭南和沈弘毅都是一愣,下意识地点点头。

“何雨柱?”周渭南和沈弘毅几乎是同时重复了这个名字,他们昨晚在火车上的猜测,似乎正被一点点印证!

“对,何雨柱。他用了不到两个月,把各厂食堂的麦麸、豆粕这些下脚料,变成了能顶饿、有营养的宝贝,解决了大问题。”

他顿了顿,看向两位专家,抛出了一个更让他们震惊的消息:

“不瞒二位,在此之前,部里基于他之前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活态循环这一开创性理念,确实有过考虑,想由他牵头,新成立一个研究中心,级别也初步定在了副厅。”

“副厅?!”这是传言是真的!周渭南和沈弘毅几乎是惊呼出声!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被考虑赋予如此重要的职位和级别?这在他们体制内几乎是闻所未闻!

宋老点了点头,确认了他们没有听错,“不过,这个提议,被何雨柱同志自己,婉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