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厂长陪着赵科长、周主任,后头跟着李副厂长一溜人,刚走到后厨门口跟前。
杨厂长脸上堆着笑,伸手就要掀帘子:“赵科,周主任,咱们食堂这素排骨就是柱子……何雨柱同志在这儿……”
话没说完,周主任突然胳膊一抬,轻轻按住了杨厂长的手腕子。
“嘘——”周主任压低了嗓门,眼神儿直往帘子缝里钻。
后头李副厂长几个赶紧把脚底下动静收了,抻着脖子,也学着周主任往门帘缝里瞅。
这一瞅,可把外头这帮领导给看愣了。
嚯!这还是那个烟熏火燎、锅碗瓢盆叮当响的大厨房吗?
里头亮堂!操作台擦得锃光瓦亮,锅碗瓢盆、瓶瓶罐罐摆得那叫一个齐整,分门别类,跟药铺子抓药的柜台似的。
最扎眼的,是当中那张大台子上,还铺着几张画了道道线线的纸,旁边搁着本子、算盘,还有个看着像量东西的尺子。
何雨柱背对着门口站着,身上套件洗得发白的干净工装,腰杆挺得笔直。
何雨柱听见门外细微的脚步声,脚步声轻重、人数,一听就知道是谁。
时机刚好,这套准备的话,就是专门说给‘懂行的’听的。得让他们看看,咱这儿不是瞎捣鼓,是正经过技术的。
他正指着台子上几个装着不同颜色“面团”的盆儿,
“梁东,记下:这一批豆渣,含水率是命门!火候点就卡这儿!差1%,最后出来的那点筋骨就得掉一成!把3号跟7号那俩样子的‘拉扯劲儿’,标出来,放一块儿比!”
梁东头也不抬,“嗯”了一声,笔尖在纸上划拉得更快了。
何雨柱头一偏,对着揉面的马华:“马华!手上悠着点!揉这玩意儿不是跟面口袋较劲!你得听!手指头感觉那面筋网子吸饱了水,喘气儿那劲儿……对了!就这个匀乎劲儿!稳住!温度计呢?瞅瞅!里头芯儿的温度到了,那才叫断生!不到火候,白费劲!”
马华脸闷声应着,手上动作明显更稳了,眼神盯着旁边插在“面团”里的一根小棍儿温度计。
何雨柱琢磨着赵科长是技术口出身,周主任心思缜密。光闻香味不够,得让他们亲眼看见‘过程’,听见‘数据’,才能信服。马华和梁东这配合,练得值。这年头,能把这套‘科研流程’搬进食堂的,独我一份。
整个后厨,除了何雨柱的声音,还有马华揉捏时的闷响。
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混合着豆香和某种奇异肉香的味儿,丝丝缕缕飘出来。
门口这几位,什么场面没见过?这会儿全跟被施了定身法似的,大气儿不敢出。
赵科长眯着眼,看得那叫一个认真。
周主任更是,脸上没了平时的温和,全是探究和惊讶全是探究与惊讶——这震撼,源于认知的颠覆。
他们见过的“技术革新”多了,但大多是在正经研究室里,由穿着白大褂的人,用着国家调拨的精密仪器完成的。
何雨柱一个厨子,在烟熏火燎的食堂后厨,靠着算盘、温度计和几个盆盆罐罐,竟然搞出了堪比研究所的严谨架势,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冲击!
爽!太爽了!
想象中领导背着手、鼻孔朝天进来视察的画面呢?
没了!全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