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样,看料下菜!”何雨柱接着说,
“有的人是‘嫩菜心’,得轻拿轻放,讲究个保护;
有的人是‘老帮子’,不下重料他不入味!
有的案子是‘鲜货’,得讲个新鲜劲儿,快办!
有的陈年旧账是‘腌臜货’,得慢慢泡发。你得会看‘料’下锅!”
“就咱院儿那阎老西,算盘精,那就是块‘风干腊肉’,你得先拿热水泡软了,才能下锅!”
“第三样,调味!”何雨柱拿起盐罐子,
“规矩、法纪,就是盐!是底味,离了它,你这盘菜啥也不是!
但有时候,人情就是那一点点糖,不能多,就一点点,提个鲜,让事儿办得顺溜。
这里头的比例,你这当大师傅的,自己掂量。”
王大牛听得入神,腰板都挺直了些。
何雨柱压低了点声音:“还有更要紧的!好厨子不能等菜下锅才忙活,得‘备料’!”
“你没事就在你那片‘自留地’多溜达,跟街坊‘唠嗑’,谁家来了生人,哪块儿最近生面孔多,心里得有本账!
好厨子得知道食材打哪儿来,啥性子!
这叫‘食材溯源’!等出了事再查,黄瓜菜都凉了!”
“最高明的厨子,还得有‘治未病’的脑子!”何雨柱眼睛发亮,
“等菜馊了再扔,不如一开始就搁对地方。那几个有名的‘馊料’,你得重点盯着,时常‘敲打敲打’,比等他们犯了事再抓,省心得多,效果也好!”
最后,何雨柱端起茶缸,跟王大牛碰了一下:
“最重要一点,别把自己真当官老爷。
你是这片街坊的‘大厨’,得想着怎么把一锅‘百家饭’调和好了,让大家吃得舒心、放心。功夫在灶外,口碑自然来。”
一番话说完,王大牛彻底呆那儿了,张着嘴,手里的酒都忘了喝。
这些道理,用部队命令或者公安条例来讲,他可能听得云里雾里。
可被何雨柱用这“厨子话”一掰扯,就像大夏天喝了碗凉白开,透亮!痛快!
心里那点迷茫跟雾气似的,一下子被吹散了。
“我……我操!柱子!神了!真他妈神了!”
“你这哪是厨子啊!你简直是……是诸葛亮再世啊!这道理,比我们指导员上政治课说得还明白!还管用!”
四十年后,已从部委最大领导退下来的王大牛,在个人回忆录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何雨柱同志当年那番‘厨艺哲学’,让我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
将治安工作视为‘掌勺’,将百姓视为‘食材’的理念,第一次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不得不说,他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基层治理的智慧,是天生的,最顶级的。”
“后来,在我主导推动全国基层治安工作改革时,我终于将何雨柱同志这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论付诸了实践。
得益于他早早点明的‘火候’、‘食材’、‘调味’的核心要义,我们成功构建起一套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治安管理体系和群防群治网络,将我国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往上提升了一大步。”
扯远了,扯远了。
此时王大牛正比划着在部队的糗事,何雨柱听得咧嘴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