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事无巨细。从选地、育种、栽种、管理、收获、储存到留种,甚至包括简单的轮作建议(“薯地耗肥,来年宜种豆养地”),都被她一一询问、观察、记录、整理。
她用的语言极其简洁精准,夹杂着一些自创的、只有女户们能看懂的符号和图示。比如用一道波浪线代表“水”,叠加的三角形代表“山”(指堆高垄),圆圈里点个点代表“种薯”。
短短十几天,她竟然整理出了厚厚一摞“册子”——主要是用麻绳穿起的土纸和竹片,也有一些小块黏土板。内容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图文并茂(虽然图很简陋)。
当她将这摞沉甸甸的“红薯经”初稿捧到赵小满和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快嘴刘翻看着那粗糙却内容详实的土纸册,啧啧称奇:“俺的娘哎!巧儿,你这脑子是七窍玲珑心吧?这…这比县衙户房里的账册还明白!”
张寡妇看着那些图示,连连点头:“这个好!这个好!不认识字的,看图也能懂个大概!”
王嫂子激动地抚摸着册子:“这可是咱的命根子啊!有了它,就算俺们老了,干不动了,后来的丫头媳妇们,照着这册子,也能把这救命的薯种下去!”
赵小满深陷的眼窝逐一扫过那些凝聚着巧思与心血的记录,枯槁的脸上看不出表情,但良久,她缓缓点了点头,嘶哑道:
“…很好。”
“…以后…这便是…章程。”
“…新来的…先学这个。”
“…你…”她看向孙巧儿,“…负责…教。”
孙巧儿脸颊泛红,用力点头,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她在这里,找到了远比逃离婚姻更重要的事情——创造并守护这份能让人活下去的本领。
赵小满又补充了一句,目光扫过所有人:
“…册子…刻录…三份。”
“…分开…藏好。”
这是未雨绸缪,防止意外丢失或被毁。
薯经成册,薪火相传。
这粗糙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册子,如同文明的初火,在这群被剥夺了知识的女性手中点燃。它不仅是种植技术的大成,更是一种秩序的建立、知识的传承,标志着女户联盟开始从单纯的求生,向着更有韧性的社群悄然演进。而那来自外部的注视,似乎也让这内部的凝聚与传承,变得更加紧迫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