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港的雾还未散尽,百余艘大明战船破开浪涛,朝着东北方向的倭国驶去。
站在主舰最高的了望台上极目远眺,碧蓝的大海与天际线融成一片,唯有船底持续不断的“哗哗”水声,提醒着众人已远离陆地。
从刘家港到倭国最近的长崎,直线距离便逾千里,而大明此刻的航海技术,远未达到后世那般精准高效。
就算是工部和研部最新研究出来的蒸汽动力机,暂时也只能供主舰船使用,至于其他的上百艘舰船,根本没有来得及安装蒸汽动力机,全靠风帆与人力驱动。
当然了,现在的大明也没有过于精密的导航仪器,仅能依赖高杨秋从现代带来专业级的指南针、星象与经验判断。
高阳秋倚着了望台的木栏,心中大致估算:这一程,少说也得半个月。
接下来的一周里,各个战舰的甲板上从未有过半刻清闲。
天刚蒙蒙亮,负责操练的千户便吹响了号角,明军将士们身着短打,在起伏的甲板上列阵而立。有的扎着马步练稳功,任凭船身左右摇晃,脚下却如钉在甲板上一般纹丝不动;有的两两一组练搏杀,手中的木刀碰撞出“砰砰”声响,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滴在甲板上,很快又被海风吹干。
别说这些军士了,有时候就连负责各个战舰上炊事的伙夫,闲暇时也会上去跟着将士们比划几招。
大伙儿都清楚,在这茫茫大海上,一身力气和武艺,或许就是关键时刻的保命符,到了倭国就更别说了,那更是建功立业的基础。
高阳秋所在的主舰,是这支船队的核心。
它长约三十余丈,宽近十丈,船身用坚硬的楠木打造,外层裹着厚厚的铁皮,船头雕刻着一头张牙舞爪的雄狮,远远望去,如同海中巨兽般威严。
虽说与后世那些动辄数万吨的游轮无法相比,但在当下,已是大明能造出的顶尖舰船。
最特别的是,主舰船尾还吊着两艘小巧的渔舟,用结实的铁链固定着,这是其他舰船都没有的配置。
当然了,这本来就是造船厂为了防备突发情况准备的,毕竟这座主舰船上的人可是身份尊贵的两位皇子和一个国师!
可这两艘渔船,此时却赫然成了朱樉和朱棣两兄弟的“玩具”。
起初的几天,这朱樉和朱棣两个皇子几乎整日泡在渔舟上。
朱樉性子爽朗,他本就是第一次见大海,因此每次坐渔船玩的时候都抢着摇橹,并对朱棣喊着“老四,二哥让你看看二哥的本事”,可他每次都是刚把渔舟划离主舰不远,就被一阵浪头打得东倒西歪,溅了一身海水,最后引得朱棣在一旁哈哈大笑。
朱棣相对于朱樉还要沉稳些,可他也对大海充满好奇,他会蹲在渔舟船头,盯着水里游动的鱼群,时不时甩出鱼钩,哪怕半天钓不上一条,也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