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刚才,在把玩着高阳秋买回来的无人机,感受着科技带来的震撼,他才恍然大悟:
一个国家的强大,仅仅依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更离不开商业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包括他朱元璋自己,现在不也在后世用上了手机,也体验过在网上购物的便捷吗?
还有他在购物软件上买的那些商品,不正是后世商业发展的产物吗?
而且,朱元璋在琢磨这些的时候,还想到了高阳秋给他关于改革锦衣卫的建议。
目前,大明的驿站系统已经逐步改革,归属到了一个新的部门——邮局。
这个邮局明面上挂在宗人府名下,算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归根到底,其核心力量还是由锦衣卫掌控,负责情报传递。
通过这一个多月的试运行,朱元璋已经深刻体会到了邮局的好处。
它不仅能作为锦衣卫的“眼睛”和“耳朵”,深入到全国各地,搜集情报,同时也能为百姓和商户提供信件和货物的寄送服务,这本身就带有商业行为的属性。
虽然邮局最初是借着商业的名头来强化特务统治,但邮局的运营,确确实实已经涉足了商业领域。
还有,朱元璋也重新审视了高阳秋曾经提到过的海禁问题。
禁海,固然是为了防止倭寇海盗侵袭沿海,保护大明海疆。
但出海呢?除了开疆拓土、殖民异域之外,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利益,又岂能忽视?
朱元璋可是通过历史上自家老四的“郑和下西洋”知道的,丝绸、瓷器、茶叶,这些大明的特产,在海外都是抢手货,能为大明换来大量的白银和资源!
因此,朱元璋思前想后,他觉得自己必须正视商业这个问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抑”,而是要学会“导”和“用”。
他将自己这些天的思考,结合高阳秋带来的见闻和邮局的初步尝试,耐心地向朱标一一阐述。
从高产作物解决粮食问题,到商业流通促进经济繁荣,再到科技进步提升国家实力,最后落脚到如何通过规范和引导商业,使其成为巩固大明统治、增强国家财力的工具,而不是隐患。
朱标静静地听着,越听越心惊,越听越觉得自家父皇的想法宏大而深远。
他原本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父皇的循循善诱和那些闻所未闻的理念冲击下,开始逐渐松动、瓦解。
良久,朱标才缓缓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明悟和敬佩,点头道:
“爹,您说的对!重农固本,这没有错。但抑商……咱大明之前,或许确实有些过了,将商业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压制,反而可能错失了富民强国的机会。”
见好大儿能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朱元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站起身,走到朱标面前拍了拍好大儿的肩膀,笑道:
“标儿,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爹也不是那刚愎自用、食古不化的人。
所以,咱打算等钢铁厂、水泥这些事情都理顺了,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咱要把发展商业这件事拿到朝堂上,好好讨论一下。
看看如何才能在不触动国本、不引发动荡的前提下,慢慢引导商业发展,让其为我大明所用,却又不能让商人势力坐大,侵蚀我大明的统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