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朝中臣子聚在值房里,声音压得很低,却难掩兴奋。
这些大多是近几年的进士,出身寒门,靠着寒窗苦读才踏入仕途,却在隆宣帝晚年的党争中处处受制,难以施展抱负。
“庆王登基,定是要革新朝政的!”年轻的编修邢彦清激动地说,“听闻庆王素来重视民生,推崇实干,不像老皇上那样重视世家、纵容党争。咱们这些寒门出身的,总算有出头之日了!”
旁边的老翰林摇摇头,可话中也难掩期待。
“话虽如此,却也不能掉以轻心。新皇虽有才干,却也需要朝臣辅佐。咱们能做的,就是拿出真才实学,在新皇面前好好表现,争取能为百姓做点实事,为朝廷尽一份力。
对了,听说宋侧妃贤良,常向庆王进言体恤民生,日后咱们若有关于民生的奏折,或许可以通过侧妃那边递上去,更易被新皇采纳。”
一旁来翰林院取东西,被强行留下来旁听的户部尚书赵启元,听到这话后:“........”
只能说,多亏了皇上多年来不留余力对宋娘娘的美化。
这些年来大家对宋瑶的风评和她本人的差别越来越大了。
大到赵启元要仔细忍着,才能不笑出声来。
“李大人说得是!”另一位编修附和道,“宋侧妃推广玉米土豆,解了百姓饥荒,可见也是心系民生之人。有这样的贤内助在新皇身边,咱们的新政推行起来,也能少些阻碍。”
不仅是翰林院,六部的官员们也在暗中站队。
赵启元早年是得到过刘靖的举荐,才坐上户部尚书这个位子的。
这次来翰林院也是取一些资料,等着整理近年来的财政账目。
尤其是玉米、土豆推广后的税收增长情况,准备在新皇登基后,作为一份大礼呈上去,还特意在奏折里提及宋侧妃推广作物的功劳,好让新皇高兴,自己也能继续得到重用。
而吏部尚书是太皇太后的人,此刻正坐在府中,愁眉不展。
他知道,刘靖登基后,自己的位置怕是保不住了。
能平安落地就是最好的。
他一边让人给太后送信,一边又悄悄托人给庆王府送了厚礼,还特意准备了一套珍贵的医书,说是给宋侧妃安胎用的,企图两边讨好。
...
京营大营。
将士们正在进行日常操练,呐喊声震天动地。
与往日不同,今日的操练场上,气氛格外热烈。
他们的老上司,庆王刘靖,即将成为新的帝王。
副将周勇看着操练的将士,脸上满是自豪:“想当年,王爷在外领兵打仗的时候,就对咱们弟兄们不薄。
赏罚分明,从不克扣军饷,冲锋时更是身先士卒。如今王爷要当皇上了,咱们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文官排挤,军饷也能按时发了!”
旁边的参将赵虎点点头:“是啊!老皇上在位的时候,重文轻武,咱们武将处处受气,连军饷都要靠王爷接济。
王爷当了皇上,肯定会重视军务,咱们守边疆、保家国,也能有个盼头了!”
“说得对!”周围的将士们纷纷附和,“咱们日子好起来了!”
不仅是京营的将士,驻守在边境的将领们也纷纷派人回京打探消息。
尤其是刘靖当年在边境时的老部下,纷纷上书朝廷,请求亲自回京参加新皇的登基大典,既是表忠心,也是想趁机拉近关系。
甚至还有人特意从边境往回运了些罕见的滋补药材,准备送给宋瑶安胎。
而那些与太皇太后、宗室关系密切的武将,则显得有些惶恐。
他们担心刘靖登基后会清算旧账,收回他们的军权,一边加强防备,一边悄悄与京城的旧主联系,寻求自保之策。
还不忘让人打听宋侧妃的喜好,想送些礼物讨好,盼着能看在侧妃的面子上,饶过自己。
总之,宋瑶作为刘靖主动宣告天下的喜好,就好像是这其中绕不过去的坎。
人人都想着在她身上做文章。
她随便说一句话,就顶得上家族好几代人的努力。
而如今,这道坎选择去绊倒刘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