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昆重重地点了点头,说:“爸,您放心,我一定尽全力拓展市场。只要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我相信一定能打开局面。”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接下来的计划,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就在这时,“叮铃铃——”,上班的铃声突然响起,清脆的声音打破了办公室里热烈的讨论氛围。
2.15齿轮加工—滚齿
廷和起身对仲昆说:
“我要到加工车间看看滚齿机加工的情况。”
话音刚落,他便脚步匆匆,向着加工车间的滚齿机方向赶去。当廷和来到加工车间滚齿机前时,现场除了刘大军和他的徒弟,晓芬也在。此时,16件齿轮坯已全部加工完毕,刘大军正与晓芬仔细核对齿轮加工图。核对完图纸后,刘大军拿起卡尺,开始精确测量坯料的尺寸。卡尺的卡脚轻轻夹住坯料,他的目光专注地盯着刻度,反复测量着坯料的直径和厚度,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符合加工要求。测量完成后,刘大军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看向晓芬,称赞道:“你车的坯料非常棒,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下一步就看我的了。”
紧接着,刘大军又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纸上标注的齿轮的模数、齿数、压力角、齿顶高系数等关键参数上。这些参数是加工出合格齿轮的基石,容不得半点马虎。确认图纸无误后,刘大军开始着手安装滚刀。滚刀作为滚齿机加工齿轮的关键刀具,其精度和安装准确性直接决定了齿轮齿形的精度。他小心翼翼地将滚刀安装到滚齿机的刀轴上,随后拿起千分表,对滚刀的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进行精确调整。他的动作轻柔而又精准,一点一点地调整着,将误差严格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安装好滚刀后,刘大军又将齿轮坯料精准地放置在工作台上,并使用夹具牢固夹紧,确保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坯料不会发生丝毫位移。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刘大军深吸一口气,启动了滚齿机。随着设备的轰鸣声响起,滚刀开始飞速旋转,同时沿着齿轮坯料的轴向缓缓做进给运动。在加工过程中,滚齿机的传动系统通过精确的传动比,使滚刀与齿轮坯料之间保持着严格的展成运动关系,这正是滚齿加工能够形成正确齿形的关键所在。
加工过程中,刘大军的目光始终紧盯着加工区域。他不时观察切屑的形态和颜色,以此来判断切削参数是否合适。当切屑呈均匀的银白色带状时,他便知道当前的切削参数较为合理;一旦发现切屑颜色发蓝或出现崩碎的情况,他就会立刻警觉起来,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切削速度过高或进给量过大,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刘大军多次停机,拿起精密的测量工具对齿轮的加工尺寸和精度进行检测。他用齿厚卡尺仔细测量齿轮的齿厚,确保其在公差范围内;使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公法线长度,保证齿轮的齿形精度和齿距精度。只要发现尺寸出现偏差,他就会迅速根据测量结果,在滚齿机的控制系统中对加工参数进行微调,无论是滚刀的进给量、切削速度,还是工作台的转速,他都能精准把控,只为保证后续加工的齿轮尺寸符合要求。
经过十几分钟的精心雕琢,一件齿轮终于初步成型。但刘大军的工作还远未结束,他对加工好的齿轮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验。他再次拿起各种精密测量仪器,对齿轮的各项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和详细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齿轮都能严格符合图纸要求和质量标准。
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渐渐平息,刘大军将刚加工好的轮齿郑重地交到廷和手中:
“这是第一个齿轮。刚开始操作新滚齿机,时间会长一些,等熟练了,加工周期肯定能缩短。不过今天下午,这16件齿轮得全部加工完。”
话音刚落,又迅速拿起一个车好的齿轮坯,投入到紧张的加工中。
廷和摸着手中的齿轮,略显粗糙的表面还带着加工时留下的细密纹路。20多天来,图纸上的线条终于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物件,尽管还不是最终成品,只需经过淬火和研磨两道关键工序,它便能绽放出真正的光彩。这承载着无数心血与期待的齿轮,让廷和爱不释手,脸上充满自豪。
带着这份珍贵的成果,廷和快步来到办公室,叫上仲昆,找来永明提供的样品。两人围在桌前,小心翼翼地将新齿轮与样品进行全方位比照。从各个角度反复端详,肉眼竟看不出丝毫差别。但廷和深知,这还远远不够,齿轮的性能与质量,绝非仅凭肉眼就能判断。
“还是谨慎点儿好。”廷和神情严肃,
“等这16个齿轮全部加工完毕,立刻送到拖拉机厂做试验。在试验通过之前,绝对不能贸然生产新齿轮。否则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生产出来的齿轮都会变成废品,那带来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廷和拿着对比后的齿轮,脚步匆匆地回到滚齿机旁。此时,刘大军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机器,金属切削的刺耳声与机床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工作台上,四个刚加工好的齿轮整齐摆放着。廷和站在一旁,没有出声打搅刘大军。他深知此刻任何干扰都可能影响加工精度,破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片刻后,他轻轻转身,又朝着铸造车间走去。
铸造车间内,仲明正趴在中频炉的炉膛内,专注地修补坩埚。整个中频炉被他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仲明。”廷和轻声唤道。
仲明听到声音,立刻从炉膛里爬了出来,额头上还沾着些许坩埚的碎屑,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
“爸爸,有什么事?”
廷和将手中的齿轮握紧:“明天16个齿轮就能加工完。咱们留一个做样品,其余十五个让永明带到拖拉机厂做破坏性试验,估计需要几天时间。这几天除精密铸造外,全部停工。”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车间的各个角落,“你先计算一下,下一步按每天生产100个齿轮,算一下需要的材料,包括石蜡、铁棒和贵金属,让仲昆去采购。在拖拉机厂试验完成之前备齐,不要影响下一步的生产。”
仲明认真地点点头,将父亲的话在心里默默重复了一遍。廷和接着说道:
“我现在去一趟村委李会计那里看一下,咱们的贷款还有多少,尽量能满足20天的生产需要。厂里没有其他的活儿,其余的人休班,等通知后上班。”
交代完这一切,廷和转身走出车间。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村委走去。
村委办公室里,杨洪奎戴着老花镜,正在看着当天报纸。“吱呀——”木门被推开,冷风裹挟着冬日的气息灌进来。杨洪奎闻声抬头,见杨廷和裹着厚厚的棉衣,正跺着脚抖落身上的寒气。他赶忙起身,笑着调侃:“听说你忙得连裤子都提不上,怎么有时间到我这里?我原想这几天去你那里看看,怕耽误你工作,就没敢去。”
杨廷和爽朗地笑起来,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
“忙是忙了点儿,也不像你形容的那样。这不,咱齿轮厂第一个齿轮已经有了模样,我带给你看看,不过这是个半成品,明天就能成成品了。等过不了多久在拖拉机厂试验完,我第一时间来报喜!我今天来,一是送样品给你看看,二是想问一下李会计资金的使用情况,好为下一步工作做计划有个依据。”
杨洪奎眼神一亮,接过油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粗糙的手掌下,灰黑色的齿轮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虽然还带着未打磨完全的毛边,但齿牙咬合处的精密,已经足以窥见未来的产品的美好前景。
“好啊!这可是咱们村里的大喜事!”
他激动地拍着杨廷和的肩膀,转头冲门外喊道,随后喊来小肖,
“去财务,把李会计叫来,别忘了带上齿轮厂的账本!”
不多时,李会计抱着厚厚的账本匆匆赶来。推开门,看到杨廷和,连忙打招呼:“杨厂长好。找我是不是想看看账?”
“李会计,找你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想知道贷款还剩多少钱,好做下一步计划,心里也能有个数。”
杨廷和说着,不自觉地往前探了探身子。李会计翻开账本,指头快速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
“南京买机床连运费加起来是元;翻砂厂买中频炉等1万元;车床和其他机床合计是元;其他各项开支共不到3万元;合计不到15万元。”
杨廷和眉头微蹙,在心里快速盘算着,片刻后展眉笑道:“我知道了,这我有数,谢谢你,李会计。”
李会计走后,办公室又恢复了安静。杨洪奎给杨廷和续上热茶,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唠起家常。从村头张家的新媳妇,到地里冬小麦的长势,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可杨廷和的目光却时不时瞥向墙上的挂钟,眼神中藏着一丝焦急。三点半的钟声准时敲响,杨廷和猛地站起身,将茶一饮而尽:
“坐的时间不短了,我要先走了。还有些技术问题得和工人再核对核对,明天齿轮成品出来,可得万无一失!”
杨洪奎送他到门口,看着杨廷和的身影消失在村道拐角。寒风卷起几片枯叶,却吹不散他眼中的期待。那枚齿轮,承载着整个村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