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安装电话(1 / 2)

1.15安装电话

寒风裹挟着寒意,在这个清晨悄然拉开了降温的序幕。气温骤降,仿佛一夜之间将世界拽入了清冷的怀抱,但寒冷丝毫没有削减杨廷和的干劲,新一天的忙碌早已在他心中规划妥当。

早饭后,杨廷和与仲明、仲伟骑着自行车匆匆地赶往村委办公室。从李会计手中接过3张支票,又提取了5000元现金后,杨廷和迅速做出安排。他将2000元现金递给仲伟说道:“你马上和宋金生去修车,之后去沙石厂拉材料。”交代完,杨廷和跨上自行车,朝着厂里疾驰而去,凛冽的寒风拍打在脸上,也未能减缓他的速度。

仲明自己跨进村委大院,推开杨村长办公室的门,客气的对杨村长说:

\"我要往城里原单位打个电话。\"

杨村长从老花镜上方抬眼,指了指办公桌:

\"打吧。\"电话一下就挂通了\"喂?办公室。\"主任的声音带着惯有的官腔。仲明立刻挺直脊背:

\"张主任,麻烦您派人去车间叫一下倪晓芬,十分钟后让她接电话,辛苦您了。\"

仲明十分钟后再次拿起听筒。电话刚响一声就被接起,倪晓芬清亮的声音传来:

\"有什么事吗?\"他下意识压低嗓音:\"我说你听着。记住就行,不要说话。今天上午请个假。就说我受了点伤,要过来看看我。\"

窗外的麻雀突然扑棱棱飞起,仲明转头看见老槐树枝桠在风中摇晃。

\"然后你就去化工站,\"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电话线,\"买些水玻璃。问售货员,往4吨水泥里加凝固剂,用多少水玻璃?按他说的量买好,雇辆三轮车送过来,地址是杨家庄饲料厂,能记住吗?\"

电话那头传来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你再说一遍,我加深一下印象。\"仲明逐字重复刚才的话时,听见自己喉咙发紧的吞咽声。挂断电话前,倪晓芬突然轻笑一声:

\"知道了,等我。\"

廷和从村委一回来,就踏入办公室,仲坤和永明早已等候在此。杨村长的儿子杨玉良也在办公室。杨廷和先掏出1000元钱,分给二人每人500元,又给了赵永明一张支票,催促道:“按昨天说的,赶紧进城把事儿办好!”待二人离开后,杨廷和把杨玉良叫到身边坐下,关心地问道:

“原意学电工吗?”

杨玉良说:“当然愿意,爸爸和我一说,我高兴得差一点跳起来”杨廷和说:“你先坐下,待一会我带你去供电所报名学电工。”

杨廷和终于得以在办公桌旁坐下。他伸手握住暖瓶,试了试水温,感受到暖意从指尖传来,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热水必定是葛叔一早送来的。杨廷和为自己冲了一杯热茶,氤氲的热气袅袅升腾,这是这些天来,他第一次能静下心来喝上一口茶。但他的思绪并未停歇,心中仍在反复盘算着今日要完成的各项事务:首先,他要去一趟供电所,支票带上,同时带上杨玉良,为他缴电工培训费。顺路去一趟邮电局,交电话费的初装费。这两件事,一刻也不能耽搁。他跨上自行车。和杨玉良。不到20分钟就到了电业局。上次他同杨村长来过一次,很快就见到了所长。所长收了申请书后,领他到了会计那里。交上了增容费,最后又带他俩到业务科。向科长交代:

“这是这是杨家庄杨村长的儿子,要在咱们这里学电工。我把他交给你,你给他办一下手续,交上费,从明天开始来上课。上课和上学一样,不能旷课、迟到,毕业时要考试,不及格,还要花钱继续学习。”

说完,和杨廷和握了握手就回去了。杨廷和。在业务科交了600元培训费,就带着杨玉良到了邮电局。想到仲明前一次来问过装电话的事。就直接到了营业厅问了一下,装电话在哪里?里面有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中年人,过来接待了杨廷和问:

“是企业装吗?”杨廷和说:“我们办了一个齿轮厂,厂里要安装一部电话,地址在杨家庄。”那个人说:“杨家庄有电话线路,你写了申请没有,杨廷和把申请拿出来交给了他看了看说:“你到那个窗口交费,先交上初装费,明天就安排人勘察一下,很快就能装上。”

离开邮电局,他让杨玉良先回家,准备明天去培训班学习。然后回到厂里,立即去车间,先找仲明询问昨晚去姐姐家商量办食堂之事的结果;昨晚他提前和老伴提了一嘴,没想到老伴竟十分爽快地答应了,这让他心中大石落了地,今天得赶紧找几个工人把食堂收拾干净,等老伴和女儿来了,再一起商议购置厨具、餐具,最后去供销社订货,让他们一次性送来。

一杯茶下肚,杨廷和起身前往车间。远远望去,仲明正专注地在中频炉基坑内量尺寸。听到脚步声,仲明抬头看到父亲,利落地跳了上来。杨廷和迫不及待地问道:

“你昨晚去你姐那里商量得怎么样?”

仲明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连忙说道:

“姐夫特别支持!他说姐姐现在不忙,能先开一个月病假条,去咱们厂里帮一个月的忙。等找到合适的厨师,姐姐再回来。孩子也大了,放学后去爷爷奶奶那儿就行。姐姐还说今天上午在家收拾收拾,下午就来厂里找你。”

听闻此言,杨廷和心中一喜,立刻从车间找了两个工人,让他们去食堂打扫卫生,为后续的筹备工作做准备。廷和刚妥善安排好打扫食堂卫生的工人,正迈步向车间走去。就在这时,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回头,看到葛叔带着两个身着绿制服的人匆匆走来。

“这是两位邮电局的同志,来给我们厂安装电话。”葛叔快步上前,脸上带着欣喜的笑容介绍道。随后,他又转向两位邮电局工作人员,“这是我们的杨厂长。”

其中一位邮电局工作人员上前一步,礼貌地说道:

“杨厂长,我们来了一会儿了。在厂区周围仔细查看了一番,发现最近的电话线在村委,距离咱们这儿至少有140米,中间至少得立两根电话线杆,再加上厂区门口这一根,总共三根杆。门口这根电话线杆的坑,最好厂里自己挖,这样进度能快些。另外两根电话杆的坑,我下午安排两拨人过来挖。要是今天能把坑都挖好,明天就能埋杆、拉线、安电话了。我看厂里今天拉了些水泥砂,埋杆的时候用上一些,水泥半天就能凝固,安装进度还能再提速。”

说着,他走到厂区门口,目光在地面上逡巡片刻,随后指着一个位置说道:“门口这个坑就挖在这儿,深度1.2米就行,大小没太大要求。”

廷和认真听着邮电局工作人员的讲解。对于工厂来说,电话的安装意义重大。有了电话,无论是和客户沟通订单、协调原材料供应,还是与其他企业交流合作,都会变得便捷高效。

“行!感谢你们这么上心,厂里马上安排人挖门口的坑。”

廷和立刻转头对葛叔说,“老葛,你去安排几个手脚麻利的工人,带上工具,赶紧过来挖坑。务必保证质量,争取今天下午就挖好,别耽误了明天的安装进度。”

葛叔点点头,快步去安排人手。而廷和则继续和邮电局的两位工作人员详细交流着安装的细节,从电话线的走向,到电话安装后的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另一边,仲伟和宋金生顺利抵达修理厂。面对更换四条轮胎的任务,他们与修理厂师傅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200元的价格,将四条轮胎的内外全部换成新的。不到一个小时,换胎工作便顺利完成。二人顾不上休息,即刻驱车前往沙石厂。那是个热闹非凡的建材市场,各类建材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沙石场在市场的西面,水泥、沙、石子静静地堆放在场地的大操场上。一旁的水泥库是个简易大棚,灰白色的水泥袋整齐码放,透着工业特有的质朴气息。

仲伟走进沙石场的办公室,墙上的价格表格外醒目:四百号水泥每吨240元,中砂每立方16元,两公分石子每立方21元。经过计算,他所需材料的总费用为1150元。完成付款手续后,几张详细的材料单递了出来。仲伟拿着单子,迅速前往水泥库,将4吨水泥装车。四十分钟后,水泥顺利运抵厂里。卸下水泥后,仲伟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和宋金生再次赶往沙石场,他心里盘算着,得在午饭前装上两方沙运回厂里,下午还要拉两方石子,这样才能确保今天下午顺利浇筑中频炉的底座。

与此同时,仲昆和赵永明拿着款项回到城里,二人便分道扬镳。仲昆前往火车站购买火车票,而赵永明则带着支票先来到翻砂厂,准备将支票交给闵科长,之后再前往搬运社安排中频炉的搬运事宜。

1.16晓芬购买硅酸钠

赵永明抵达翻砂厂后,却得知供销科的闵科长被厂长叫走了。等待片刻后,有人主动帮忙寻找闵科长。不到10分钟,闵科长回来了,脸上满是不悦,显然是刚挨了批评。看到赵永明,闵科长将他拉到小办公室。正要倒水招待时,赵永明赶忙表示不用客气,并递上支票,还说明自己待会要去搬运社。闵科长却告知赵永明不用去了,原来昨天赵永明走后,闵科长就给搬运社打了电话。搬运社近期活少,今天一早便派了一个队长带着两个人前来查看情况。闵科长简单说明后,他们就去了车间。闵科长提议,先和赵永明去财务科交款拿发票,再一起去车间和搬运社队长碰面。

在财务科,财务科长看到支票后喜笑颜开,对闵科长说:

“这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有着落了。”

从财务科出来,两人直奔铸造车间。车间里,众人围在中频炉旁,看到赵永明到来,小白满怀不舍地问道:

“真要搬走吗?这么多年的伙伴,真舍不得。”

闵科长随即将搬运社队长介绍给赵永明。赵永明向队长询问搬运情况:

“你们来了一会,怎么样,好搬吗?”

队长认真地分析道:“这个中频炉挺重,大约7吨左右,当初也是我们搬运进来的。车间的行车吨位太小,根本吊不动,我们只能先用滚杠把它拖出去,然后支起架子,用10吨的电动轱辘拉起来,把汽车推到中频炉底下,放到车上,然后运走。”

临近中午,一辆拉客的三轮车地停在了饲料厂门口,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转头对车斗里的人说道:

“这就是饲料厂。”

话音刚落,葛叔便从传达室快步走了出来,目光带着几分警惕与询问:“你找谁?”只见一个身影轻快地从后车斗里跳了出来,那是个年轻姑娘,她笑着地回答:“我找杨仲明。”葛叔一听,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快步朝着车间走去,不一会儿便将仲明叫了出来。

仲明一看到站在阳光下的晓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他热情地将三轮车领到车间,边走边关切地询问晓芬路上的情况。晓芬笑着说道:

“进村后碰到这个热心的年轻人,我一问饲料厂在哪,他就直接把我领过来了。这里的人可真好!对了,仲明,‘水玻璃’学名叫‘硅酸钠’,做凝固剂时配比是水泥的1—3%,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5%。我这次给你买了100㎏,应该用不完。”

仲明听着晓芬详细的讲解,心中满是感动,连忙说道:

“太感谢你了,晓芬!吃完午饭我送你回去吧,这大老远跑来,多辛苦。”晓芬却摆了摆手,无奈地笑道:

“不了,我只请了半天假,时间来不及了,我跟着这辆三轮车回去就行。”

仲明有些着急,想到父亲也在厂里,便说道:

“我爸正在厂里呢,你难得来一趟,见个面再走吧。”

说着,也不管晓芬如何推脱,直接拉着她往办公室走去。办公室里,仲明的父亲一见到晓芬,脸上便露出了和蔼的笑容,他早有耳闻晓芬的能干与热心。当得知是晓芬亲自把水玻璃送过来时,更是满心欢喜,极力想把她留下,好好招待一番。

然而,晓芬再三婉拒说自己只请了半天假。仲明和父亲见她态度坚决,也不好强留。于是,两人将晓芬送到了大门口。那辆三轮车渐渐远去,留下的是仲明一家对晓芬满满的感激与不舍。

下午两点多,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洒进来,廷和正与仲明在车间里紧锣密鼓地忙碌着,仔细检查水管等浇筑工具,为浇筑中频炉的基座做最后的准备。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大女儿仲芳风风火火地和母亲一同出现在车间门口。看到她们,廷和放下手中的活儿,简单向仲明交代几句后,便带着两人朝着厂区东面走去,那里曾是饲料厂的食堂,也是此次改造计划的重点。

一走进食堂,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陈旧的气息。整体架构基本保留原样,两个大灶和一个小灶静静伫立,只是曾经那些齐全的厨具早已不见踪影,那口曾经煮出无数美味饭菜的大锅也已破碎不堪,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过,面案和菜案的水泥台板依旧稳固,只要放上面板和菜板,便能重新投入使用。洗刷用的水池状况良好,早年贴的瓷砖依然光洁,只是自来水管年久失修,无法再正常供水,必须全部更换。

在食堂北面,靠东分隔出了一间小仓库。廷和推开仓库的门,指着里面破旧的木架说道:

“这些木架都快散架了,基本不能用了,得去家具厂订做两个新的。现在市面上冰柜价格也合适,花不到2000块钱就能买个大容量的,放到小仓库里,冻些鱼、虾、肉,以后做饭就方便多了。”

接着,他又走到北面靠西的窗口旁,这个约一米宽的窗口直通北面的餐厅,曾经是职工们打饭的地方。如今,用于放置饭菜的托板已经破损严重,也需要更换新的。廷和赶忙让女儿拿出本子,将需要购置的餐具、器具一一记录下来。

离开食堂,一行人又来到了紧邻的餐厅。餐厅由两间屋子组成,放眼望去,里面原有的桌椅板凳早已残破不堪,缺腿少面,几乎没有修复的价值。廷和看着眼前的景象,认真地规划道:

“这些桌椅全部换新的。到家具厂定制一批长方形的桌子,一组能坐4人,两边各坐两人,这样既节省空间又实用,订8张方桌,再配上32个方凳。另外,还得订做一个大圆桌,配10把椅子,以后要是有客户来,招待起来也方便。要是将来条件允许,就在餐厅东北角再隔出一个小房间,用来接待客人,那就更周全了。”

仲芳一边认真记录着父亲说的每一个要点,一边和母亲不时提出一些建议。在这个阳光正盛的下午,关于新食堂和餐厅的改造蓝图,在一家人的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仿佛已经能看到未来这里热闹温馨、饭菜飘香的场景。

午后的阳光渐渐失去了热度。从食堂做出来,母亲就往家走去,她的脑海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晚饭的菜谱,准备用热腾腾的饭菜慰藉家人辛劳的一天。而仲芳则转身迈向办公室。她翻开泛黄的笔记本,仔细地罗列着厨具、餐具的明细,每一个名称、每一个数量,都被她工整地记录下来。

1.17仲芳和母亲办食堂

与此同时,廷和朝着车间走去。金属大门推开的瞬间,机器的轰鸣声扑面而来。仲伟正擦着额头的汗水,卸完材料的拖拉机停靠在一旁,一车两方石子,一车两方沙子。

“父亲,就剩4方两车石子了,明儿上午保准拉完!”

中伟咧嘴笑着,眼神里满是干劲。再看中频炉基座处,仲明正半蹲着身子,专注地控制着混凝土的配比,手中的铁锨上下翻飞,

“一锨水泥、两锨砂、三锨石子”,

他口中喃喃自语,严格遵循着1:2:3的比例,最后将1.5%的比例硅酸钠混进去。时针缓缓走向4点,中频炉基座的浇筑工作接近尾声。廷和站在基座旁,目光如炬,将整个施工现场扫视一遍后,提高嗓音说道:

“今天大家都很辛苦,完了以后就放工回家。金生留在现场拾掇一下,然后就回去。”话语间满是对工友们的体恤。随后,他招呼着仲明、仲伟:“走,咱们去办公室开个碰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