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在极小范围内引发了比得知“赤霄”时更甚的恐慌和震撼!轨道电梯!那可不是一架机甲或一艘星舰,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奇迹建筑”,是能够从根本上重塑世界格局和文明形态的伟力!
西方顶尖的科学期刊和论坛上,很快出现了许多“学术讨论”文章,从“科学原理”角度大肆论证轨道电梯的“不可行性”和“巨大风险”。什么材料强度不可能达到啦,什么能量需求无法满足啦,什么微陨石和太空垃圾的威胁无法解决啦,什么一旦倒塌将是全球性灾难啦……
各种看似“客观理性”的分析,实则充满了酸葡萄心理和刻意贬低。主流媒体也跟进炒作,将其描绘成一个“疯狂而危险的东方幻想”,暗示华夏领导人“好大喜功”,“不顾实际”,“可能将国家拖入无底洞”。仿佛这样,就能将那个令人恐惧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
---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贬低,华夏方面的反应,却是一种近乎无视的从容。
官方层面,对轨道电梯只字不提,仿佛那些科考队真的只是在进行普通的地质研究。
但在一次航天领域的国际视频研讨会上,一位华夏航天工程师在回答关于未来运输系统的提问时,却“不经意”地提到:“随着材料学和能源技术的进步,我们认为,未来太空运输系统必然朝着更高效、更廉价、更可靠的方向发展。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天地往返方式,就像当年的铁路取代驿道一样。”没有明确说什么,却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同时,国内的科普节目和科技杂志,开始越来越多地、以正面和展望的态度介绍轨道电梯的历史、原理和可能带来的美好未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公众知识储备和心理建设。这种“你骂你的,我干我的”的态度,让外界的质疑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无力又尴尬。
---
“南天门”基地,林风实验室。
苏小婉刷着外网上那些唱衰轨道电梯的言论,气得直嘟嘴:“这帮人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自己搞不出来,就拼命说不可能!”
林风正在电脑前模拟着新型碳纳米管-生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参数,头也不抬地说:“很正常。恐惧源于未知,也源于无力。当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追赶时,贬低和否定是维护自尊心的最后手段。”
“那就让他们眼睁睁看着咱们把天梯建起来!”苏小婉挥舞着小拳头,“到时候吓死他们!”
林风笑了笑,停下手中的工作,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穿透层层阻隔,看到赤道上那些正在忙碌的勘察队员。“会的。不过在那之前,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他收回目光,眼神重新变得专注,“材料的规模化量产、‘烛龙’核心的微型化和稳定性、太空施工的自动化技术……每一样都是硬骨头。”他看向苏小婉:“尤其是控制系统。要维持数万公里长的缆绳稳定,应对各种复杂空间环境,需要一套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控制系统。这活儿,可得咱们一起来。”
苏小婉立刻挺起胸膛,来了精神:“没问题!包在老娘身上!保证让那根‘大绳子’乖得跟家里的猫一样!”
就在这时,龙月拿着一份初步的选址勘察报告走了进来,脸色一如既往的冰冷,但眼中多了一丝凝重。“初步勘察结果出来了,有三个地点地质条件相对最优。但是,”她将报告递给林风,“其中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岛屿,靠近某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另一个,则在国际航运繁忙的要道上。”她看向林风:“未来的建设过程,恐怕不会平静。窥探和破坏,绝不会少。”
林风接过报告,看了一眼,语气平静却坚定:“那就把防御体系,也做到最好。让所有敢来伸手的人,都有来无回。”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连接天地的钢铁巨塔拔地而起。
野望的种子已然播下,它需要最精心的培育,也需要最坚硬的铠甲。通往星空的天梯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但前景,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