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美国佬同情非法移民,这年代人还觉得是人道主义,属于是人性光辉,美利坚也不愧是人类灯塔。
但对于后世人来的王轩而言就再清楚不过这种操作了。
这其实就是西方白左开始极端化的表现。
随着这种思潮的兴起,美利坚就会出现大量圣母婊,发展到极端就会出现经典逆天事件。
比如,经典言论就是“杀人犯的命也是命”,犯了罪的黑人,还能被评价为“好孩子”。
美利坚甚至还会出现,以黑人视角为主,重新书写美国历史的奇葩事件。属实是倒反天罡了。南部奴隶主要是看到后世子孙这么废物,当年南北战争就该抗争到底了。哪怕是输了也不该放下手上的鞭子。
当然,以上这些狗屁倒灶的事与王轩没半毛钱关系。
至于美国佬的社会撕裂,那是他们自找的。
王轩站在威尼斯的夜风里,心里甚至还有点冷笑——你们既然要玩意识形态的游戏,早晚得把自己玩死。
等到军队全是变性人,性别不能被定义,总统是个股神的时候,美国佬的共产主义就该提前实现了。
王轩又不是圣人,也不想做什么道德评判者。
相反,王轩甚至打心眼里支持美国继续在所谓的“平权浪潮”上自嗨。
越乱越好,越撕裂越精彩。
资本嗅到的,是情绪,是分裂,是可以被包装成题材的“冲突”。
“他们要的是对立,不是和解。”王轩很清楚这一点。
比如发展到后世的极端,好莱坞也刮起了“白左风”,搞什么“多元化选角”,找个黑人姑娘演《小美人鱼》,找个拉丁裔来演《白雪公主》,甚至灰姑娘都能变成中东血统。
这种操作在政治上是正确了,可在艺术上却荒唐至极。
角色和故事的文化语境早被掏空,只剩下一具政治外壳。
但王轩也明白——这种事他插不上嘴。
那些版权全在迪士尼手上,自己就算想拍,也拍不了。
严格意义来说王轩要拍的《阿黛尔的生活》就符合女同,也就是L。
他很清楚,“LGbt”这四个字母背后,其实是一种社会结构的缩影。
L(女同),G(男同),b(双性恋),t(跨性别),这四类人无论在哪个国家,永远是少数。
最初他们的诉求很单纯:不被歧视,不被迫害,不被当成异类。
这一点,王轩完全能理解。
但后来,事情就变味了。
当平权运动被资本和政治操盘手接管,它就不再是“争取平等”的行动,而成了一场“要求他人认可”的运动。
你不能只是“容忍”,你得“拥抱”。
你不能只是“中立”,你得“支持”。
你不能沉默,否则就被打上“歧视者”的标签。
这就有点离谱了。
王轩在威尼斯街头跑步时,脑子里经常在想这些事。
对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根本无暇去关注别人的性取向。
人们忙着生活、工作、赚钱、照顾家人——没人有空去审视谁喜欢谁。
可偏偏那些“觉醒派”要求所有人都得表态、站队,这就把原本无所谓的多数人,硬生生推向了反对的一方。
于是社会撕裂的刀口出现了——
“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开始失去理性。
每一次美国的总统选举,都像是一场全民心理测验。
一边是举着“彩虹旗”的进步派,一边是怒吼着“传统价值”的保守派。